世界第一大鑼

雲林縣北港鎮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

雲林縣北港鎮

世界第一大鑼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

2023-11-07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的歷史根深蒂固,起源於清同治五年(1865年),由楊添丁、蔡宣德、蔡老慶、王如山、蔣馬來等先賢創立。當時的他們受到媽祖轎班會的啟發,認為開路鼓應該每年都要有集會,於是奉祀唐玄宗時期的「霓棠羽衣曲」和擅長各種樂器的田都元帥為祖師爺,並將開路鼓隊命名為「北港路關鼓」,隸屬於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的明治44年(1911年),朝天宮的管理人蔡然標秀才提出將開路鼓的名稱改為「北港金聲順開路鼓」,這個名字得到了團員的支持。

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朝天宮因為是台灣人的信仰中心,並且日本官吏也感受到媽祖的靈感,所以在摧毀中國神明廟宇的同時,對北港朝天宮給予了特別的禮遇。在這樣的環境下,蔡然標主張「音樂無國境」,讓「金聲順開路鼓」得以繼續演奏傳承。

在這段時期,傑出的樂員李淵、陳高城等人投入傳藝工作,成為師傅並領導金聲順,使得金聲順開路鼓的音樂技藝不斷精進,成為台灣頂尖的開路鼓隊伍,為今日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

2023-11-13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2023-11-07

林竹岸藝師精熟歌仔戲後場音樂演奏,並且經歷了歌仔戲發展的各個階段,包括內台、賣藥團、廣播、外台、劇場等,並且熟悉多種劇種的後場音樂,如歌仔戲、客家戲、九甲戲、京戲、亂彈戲、布袋戲等,以及西樂的音樂內涵。

2023-11-06

明興閣掌中劇團是台灣少數保留後場樂隊的劇團之一,他們的演出伴奏北管布袋戲,展現了技藝精湛且具有藝術性的特點。這種演出方式在台灣已經相當罕見,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領域中獨具特色。這個劇團的特殊性還體現在他們的師承和技藝傳承上。他們師承於林邊的全樂閣,涵蓋了操偶、文武場、木偶雕刻、服飾、頭盔製作等多個方面的技能。而這些工作都是由家族成員共同完成,這種傳統的家族式傳承使得明興閣掌中劇團在布袋戲的製作過程中保持著高水準的藝術品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