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傳統兼吸引眼球

臺南市新營區

竹馬陣

竹馬陣

臺南市新營區

保存傳統兼吸引眼球

竹馬陣

2023-11-06

竹馬陣是台南市新營區土庫里土安宮的專屬陣頭,又稱為「竹馬團」,以12生肖為表演形態的南管陣頭。主要演出劇目是「陳三五娘野春仔告御狀」,表演內容包括唱、舞和口白。據傳,陣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雍正9年(1712年),一位唐山師傅奉迎田都元師來此落腳,最早曾在屏東的「水底寮」訓練過一團竹馬陣。因在水底寮未受到禮遇,他轉移到土庫,並開始教授竹馬陣的藝術。

然而,竹馬陣在1985年於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表演後,成員逐漸流失,後繼無人,陣頭停止了出陣,即便在平常的聚集練習中,也是少有機會。直到1995年,當地地方和學校的努力下,「土庫國小」成立了「學生竹馬陣」,延續了竹馬陣的傳統。

竹馬陣具有宗教性、藝術性、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既有藝術性的陣頭表演形態,又具有宗教性的鎮煞作用。陣頭以12生肖為表演形態,原為當地農閒的娛樂活動。表演內容包括唱、舞和口白,服飾、臉譜、唱腔和動作皆具藝術價值。竹馬陣具有獨特的特點,包括傳統的「打面」、12生肖臉譜和南管配樂等元素,在全台絕無僅有,是獨一無二的。竹馬陣是台灣最早且唯一的陣頭,不僅保有民間傳統藝陣的表演方式,還包括小戲的唱腔、唱詞,並有二弦、三弦、大廣弦等傳統樂器的配樂,具有獨特性,值得保存。在陣頭表演時,表演者配合唸咒文,使用12生肖腳踏七星步,依序表演開大小、分陰陽、交陣、配對和點四門等陣式,相當具宗教神秘色彩。在出陣時,仍保持畫臉的傳統習俗,增加了陣頭的神秘氛圍。表演者多為年事已高的長者,技藝的傳承面臨著挑戰。

相關文章

2023-11-07

右昌光安南樂社成立於昭和3年(1928年)該社附屬於右昌元帥府,該廟為右昌地區的信仰中心,社員皆為右昌子弟,本著對神明的崇敬,藉由南管演出來榮耀寺廟與神明,尤其祀君」演出更表現出地方特有審美觀。右昌光安南樂所累積之曲目與類型完整、齊全;樂社營運長久穩定,與宫廟間關係緊密,且在社區祭儀及社交生活上保持活躍,為台灣現存館閣之鮮明代表。

2023-11-14

濃溪畔右堆地區新威客家聚落本有清明後祭拜義塚習俗,而當1923年建新威勸善堂後,居民將敬義塚、送字紙灰兩習俗結合,並擇新威聖君廟張君聖者聖誕時舉辦,祭典內容包括:送字紙灰、祭河江、祭聖大典和祭義塚,保存客家傳統信仰,傳承新民庄古昔生活,日治時期雖一度中斷,但二戰後重新恢復,已成為新民庄固定歲時祭儀,具傳統性。

2023-11-13

依據大仙寺沿革,西元1701年,參徹禪師由福建鼓山親奉觀音佛祖(民間對觀音菩薩的稱呼)神尊渡海來台,到處遊歷,後於今日臺南白河區仙草埔結廬供奉,誦經勸化附近善信。西元1747年,參徹禪師之徒弟鶴齡禪師走訪地方紳耆,盼出錢出力創設佛殿,乃建大仙寺。西元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弟應祥禪師在枕頭山南腰覓得一靈穴,並自大仙寺分迎觀音佛祖來此供奉,此為碧雲寺之開基。西元1808年,應祥禪師於枕頭山腰鳩工庇材,建立寺宇大殿,此即為現今之碧雲寺。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