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靈魂的樂音

屏東縣

少妮瑤.久分勒分

少妮瑤.久分勒分

屏東縣

吹奏靈魂的樂音

少妮瑤.久分勒分

2023-11-06

少妮瑤·久分勒分於1992年就讀神學院時,受到施余金城(Sujalu)的啟蒙,開始接觸排灣族的鼻笛音樂。在她的回憶中,小學時曾經見過部落內的耆老吹奏單管鼻笛,但當時並未意識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只知道那是她們馬里巴(Maljipa)部落東源村的音樂。直到進入神學院音樂系,莊春榮(哈尤·尤道)牧師開設了原住民樂器課程,並邀請不同族群的藝人來校內教授傳統樂器,少妮瑤才開始意識到民族音樂的概念。

在校內,施余金城來到學校傳授鼻笛技巧,重新啟發了她對自己族群傳統樂器的認識。這段經歷促使她前往各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激發了她挖掘、記錄傳統文化的熱情。畢業後,她成為了展望會的社工,但始終沒有忘記傳承鼻笛技藝的使命,以及對排灣族傳統音樂的熱愛。她參與了各種傳統音樂調查計畫,協助地方鼻笛技藝的傳承,並在短期內出國進修,鞏固了自己從事傳統音樂創作與展演的專業志向。

口鼻笛是排灣特有的吹奏器,雙管鼻笛系統是以北排灣的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據聞傳統只有頭目家男子才可以使用,也唯有頭目追求女友才可以,但後來才開發給平民吹奏,且雕刻圖案只有貴族才可以,一般平民是不可以的。平和村大都為三孔,另一管無孔的是單一的配音,基本上可以吹高、中、低。據老人家轉述,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

相關文章

2023-11-14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祭典儀式。 臺東的布農族人,從19世紀初開始,分別由今南投、花蓮跨越中央山脈,進入今臺東縣新武路溪流域及大崙溪流域建立聚落。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集團移住到新武呂溪、北絲鬮溪和卑南溪流域。這些被移住的部落,縱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因生活習性使然,傳統的信仰和祭儀仍然保存。

2023-11-15

手紋文化為排灣族傳統民俗,反映部落之家族 族源、身分、地位、階級,圖案的構成代表自己與祖 先的關係與身分認同,排灣族手紋的圖案包括河川、土地、蛇紋、太陽、人形等, 展現與土地的關聯性。排灣手紋是一種身分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以掛勾紋圖案為例,只有傳統領袖可使用 ,代表著傳統地主身分,反映排灣社會階級分明的階序倫理。

2023-10-13

風獅爺起源,目前尚無確切的資料,金門的風獅爺,據推測乃由於明代中葉之後,金門因煮鹽、海盜危患,使樹木大量減少,每屆秋冬之季,風砂肆虐,居民為風砂疾病所苦,故於迎風及路口處,設置風獅以鎮風制煞,相因而成習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