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史詩吟唱

泰雅史詩吟唱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泰雅史詩吟唱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述歷史和文化被稱為”Lmuhuw”,意為”穿梭”或”穿引”,這是一種透過特定的口語敘述和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泰雅族的起源、部落文學、部落遷徙史、家族系譜和規訓、族群知識以及習俗等歷史和記憶的傳統方式。Lmuhuw也在泰雅族社會的日常運作和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用於談判、提親等重要場合,是維繫泰雅族社會運作和文化傳承的關鍵工具。

Lmuhuw的旋律通常以”Re、Mi、So、La”為主,曲調的調性會隨著吟唱者的語境和情緒而有所變化。由於Lmuhuw的吟唱需要使用較為深奧的詞彙,因此通常由族內的耆老擔任吟唱者,並受到族人的尊敬與祝福。

在新竹縣尖石鄉,有一個名為”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的團體,成立於2012年,受到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這個團體由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和芭翁‧都宓(Pagung Tomi)等人領導,與泰雅史詩吟唱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林明福(Watan Tanga)、林恩成(Batu Wata)、達少‧瓦旦(Tasaw Wata)、林約道(Yuhaw Pih)及鄭光博等人合作,執行口述傳統Lmuhuw傳習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推廣和傳承泰雅族口述傳統,並使其成為大漢溪流域泰雅族群Lmuhuw吟唱的保存和推廣團體。

泰雅族的Lmuhuw吟唱是一個非常特殊且富有歷史意義的傳統表演藝術。它反映了泰雅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並且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這一技藝的特殊性和不易傳承性,保存和傳承工作的進行具有迫切性,這也凸顯了泰雅族文化的珍貴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7

第一代師傅是由學甲鎮李全傳授於本庄李賞,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後再傳莊紅蟳。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時,創下西港刈香天子門生陣頭的先例,便是將歌唱技藝傳承給女性。 1971年(民國六十年)起,則由曾其材師傅教授,但於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香科後,因老師傅辭世,又因當時無樂譜記載,導致傳承困難,而後停陣。 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時(己丑香科前年),余千歲與本宮奉祀主神吳府千歲、池府千歲降駕,指示李仲義副主委必須在此次香科一定要將 本宮天子門生再重新組陣。 經過地方士紳及熱心人士奔走,人神共同努力之下,終於將瀕於失傳12年的吉安宮天子門生,重現世人眼前,並且於己丑科成功出陣。

2023-11-08

戴志蘭是一位京劇名伶,她不僅深得京劇的精髓,舞台功夫深厚,藝術造詣高超。她的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藝術性。戴女士的蹻功技藝非常了得,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獨特風格,並且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然而,這種特殊技藝逐漸失傳,使得她的藝術風格更顯珍貴。她的表演具有特殊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特殊性。

2023-11-06

『臺灣十全腔聖樂團』起源於台灣光復後在高雄市成立的第一個聖樂團體──『至誠聖堂暨率性佛堂聖樂團』。樂團的創辦人兼團長李添貴藝師是該團的第一代聖樂生,他於1993年榮獲教育部薪傳獎後,成立了『李添貴薪傳樂團』。之後於2004年,樂團再度轉型為現在的『臺灣十全腔聖樂團』,並持續在高雄地區推動聖樂的薪傳工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