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南管風華

彰化縣鹿港鎮

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

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

彰化縣鹿港鎮

再現南管風華

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

2023-11-03

雅正齋相傳距今兩百多年,但確切時間有資料可尋者應在較晚期之後約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至西元1931年),是雅正齋的全盛時期,館址設於主持人黃殷萍泉州街之住宅,民國39年(西元1950年)館遷至天后宮;民國45年(西元1956年)曾一度中斷而解散,至民國54年(西元1965年)重新落腳於鹿港新祖宮,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館址遷至中山堂老人會館至今。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之重要標竿,極具有地方特色,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南管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之一。原屬閩南民間音樂的一環,隨著中國泉州、廈門的移民傳播至臺灣、澎湖、金門、香港、澳門、東南亞各地僑社,目前確定還有南管館閣活動的地方,除了中國泉廈原生地,與湘西懷化土家族自治區外,尚有臺灣、港澳、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越南等地。「南管」之名,在臺灣乃是相對於「北管」之稱,另有「泉州絃管」、「絃管」、「南樂」、「南曲」、「錦曲」、「郎君樂」、「五音」、「郎君唱」、「御前清曲」等名稱,各地絃友常摻雜使用。 傳統館閣命名,常見「南樂社」,如「華聲南樂社」;也有稱為「郎君社」,如「集美郎君社」。曲簿也稱「南樂曲集」,如張再興編輯的《南樂曲集》。但「南管」是臺灣目前最常用的名稱,東南亞地區早期都稱「南樂」,但近20年來,受到中國泉廈地區教館先生影響,現概以「南音」稱之。

相關文章

2023-11-07

彭繡靜藝師是亂彈戲曲領域的傑出藝人,她具備精湛的技藝,並長期從事亂彈戲曲的表演。在台灣各地的民間子弟社團和學校社團中,她積極傳承亂彈戲曲的藝術,展現出她具有傳承這項文化遺產的意願和能力。考慮到亂彈戲曲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應該予以登錄保存和維護,以保護這項珍貴的台灣傳統藝術。

2023-11-03

謝顯魁藝師今年七十五歲,是客家八音大師陳慶松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長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表演,專長的音樂類型包括「客家八音」、「北管」、「客家戲曲」、「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等。他出身於苗栗地區的北管子弟社團(曲館),在稍長一些的年紀後,開始學習和參與客家八音團的表演工作。他曾經在苗栗文化中心擔任「客家八音研習」、文建會「客家戲曲人才培育計畫」、客委會「傳統客家音樂人才培訓」的教師。目前,他仍然是社區客家八音研習班的教師,也是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資深藝師之一。在2007年,他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音樂獎項,以表彰他對客家音樂的傳承和貢獻。陳家北管八音團的演奏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這種特色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且瀕臨失傳。保存這種傳統技藝有助於保留客家文化的獨特特色,防止其流失。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

2023-11-14

安平城隍廟創設於清乾隆年間,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每年七月的城隍廟公普皆由各角頭廟輪流擔任主普,俟公普完畢,其餘角頭廟始進行私普,當地自古即有「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之俗諺,民俗傳承迄今,至少已一百多年,安平由原先之六角頭增為十角頭,各角頭廟輪流擔任城隍廟公普的模式仍持續而未中斷,普度前之放水燈、山燈、走赦馬、牽水車藏 等儀式內涵豐富,深具在地脈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