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細品味

新竹縣竹東鎮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新竹縣竹東鎮

戲細品味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2023-11-03


在臺灣的客家戲曲傳統中,客家採茶戲分為大戲(客家採茶戲)和小戲(客家三腳採茶戲)。小戲以九腔十八調講述《張三郎賣茶》的主題,角色包括張三郎(茶郎)的丑角、大嫂(張三郎的妻子)的旦角、以及三妹(張三郎的妹妹)的旦角,因此被稱作三腳戲。這種演出形式簡潔經濟,內容貼近客家常民生活,反映了採茶和賣茶的生活寫照。

客家三腳採茶戲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明末贛南的採茶戲,並在清末民初由何阿文(1858-1921)自廣東引進至臺灣,建立其脈絡體系。在清末民初時期,三腳採茶戲在臺灣民間達到鼎盛,主要以露天的「落地掃」形式演出。然而,在日治時期,三腳採茶戲逐漸吸收其他劇種的影響,演出形式朝商業化方向發展。在光復後,由於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三腳採茶戲逐漸被認可為客家戲曲的代表劇種。

在這樣的背景下,「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以新竹縣竹東員山二重社區為基地,致力於保存和發揚客家三腳採茶戲。該團體的團長徐進堯和現任團長王春田不斷學習和創新劇本,使得這一傳統表演藝術得以繼續流傳。他們的努力不僅有助於保存客家戲曲文化,還為臺灣的傳統表演藝術增添了新的元素,深具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相關文章

2023-11-14

柳營舊稱「查畝營」,傳說早期於庄東「三角堀」有民宅13戶,奉祀「代天巡狩 遊王」香爐,至清中葉庄頭擴大為三甲內(三角堀、東甲、中甲),每3年一科憑神示選任爐主。1915年臺灣總督府祠廟臺帳記載,本地每3年一次舉行代天巡狩祭典,1933年臺南州祠廟名鑑亦載,查畝營庄之「代天巡狩遊王會」創立於1856年(清咸豐6年),證實民俗已存在百年以上。早先「遊王公」無固定廟宇、無雕神尊,僅以「一座香爐、一座王令」,輪祀於信徒宅第,至1968年(民國57年)始因神示擇地建廟,稱「代天院」,並確立13庄頭20聚落(跨越柳營、新營、鹽水、六甲)之境域。本民俗為大臺南地區少見內陸型王醮,表現急水溪流域中游之地方特色,居民高度參與,迄今已成地方信仰文化之重要環節,具不可取代之重要性。

2023-11-13

「蜂炮」也叫「烽炮」,鹽水人呼作「放蜂仔炮」或簡稱為「放蜂仔」,較正式的稱呼是「蹌蜂炮」(cong5 phang1 phau3),意指蜂炮射出如同群蜂出巢一樣。其由來傳說頗多,大致有「反清復明」、「戲鬥煙火」、「歡迎嘉慶」和「驅除瘟疫」等4種說法,除了「歡迎嘉慶說」是純屬趣味之外,其餘3說皆頗有參考意義,其中「驅除瘟疫說」,應是蜂炮起源之說的骨架,如果放至同治光緒年間長達25年的霍亂史實來看,這個由來之說,這樣敘述似較合理:光緒11年(1885),流行25年的霍亂瘟疫,已至人消戶遷、市景蕭條的地步,鹽水商紳善信乃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遶境祈安保境,由關聖帝君飛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連3天,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經硫磺硝煙如此的全城「洗禮」之後,瘟苗疫毐乃被驅除,鹽水得以安寧,而鹽水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大顯神威;嗣後,為感念神恩,遂在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爺遶境,沿例燃放煙火鞭炮迎駕助興,一直流傳至今。

2023-11-07

慶和軒成立於民國88年(1999),團內的19位成員來自嘉義布袋地區,大多從事服務業、自由業和漁業相關工作。慶和軒的師承源自於早期的北管團體梨春園,陳助麟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重要人物。陳助麟擅長絃樂和打鼓,技藝多才,是梨春園的頭手鼓和頭手絃樂手,對於戲曲的唱唸也非常熟練。而陳國梁是梨春園的主要演唱者之一,同時也是梨春園的館主,他在絃樂、吹樂和打樂方面都有涉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