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亞族音樂即興

南投縣仁愛鄉

賽德克族祭典舞蹈歌

賽德克族祭典舞蹈歌

南投縣仁愛鄉

賽德克亞族音樂即興

賽德克族祭典舞蹈歌

2023-11-03

「uyas kmeki」這種祭典舞蹈歌具有複音歌唱的特色,其精髓在於領唱者的即興領唱和領舞。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能力擔任領唱的人才在部落間代代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然而現今傳承機制已經不再存在,這使得這種傳統藝術面臨瀕危的情況。

另外,「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的成員主要由南山溪部落的族人組成,這個部落屬於最古老的都克達雅語族。在傳統文化急速凋零的情況下,由高齡耆老Obin Nawi帶領著年輕世代持續傳唱祖先留下的古謠,並且曲目保存相對完整。這樣的努力有助於保存和傳承部落的傳統文化。


在賽德克族人的觀念中,「uyas kmeki」並非指特定的某一首歌曲,而是賽德克族祭典歌舞的泛稱,由一連串曲調前後銜接而成,並即興配上歌詞與舞步。在賽德克族過去的傳統生活中,「uyas kmeki」的唱跳在全年各種農事、獵首、狩獵祭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祭典的精華即在於歌舞。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梨芳園北管樂團是彰化縣園派北管曲館中的代表性團體,具有強大的活動性和高水準的演出表現,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該團擁有40餘位團員,跨足了老、中、青三代,具有特殊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梨芳園北管樂團積極與當地廟宇合作,推動北管薪傳,為地方北管文化的傳承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時也凸顯了其地方性和社區參與性。

2023-10-13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2023-11-14

柳營舊稱「查畝營」,傳說早期於庄東「三角堀」有民宅13戶,奉祀「代天巡狩 遊王」香爐,至清中葉庄頭擴大為三甲內(三角堀、東甲、中甲),每3年一科憑神示選任爐主。1915年臺灣總督府祠廟臺帳記載,本地每3年一次舉行代天巡狩祭典,1933年臺南州祠廟名鑑亦載,查畝營庄之「代天巡狩遊王會」創立於1856年(清咸豐6年),證實民俗已存在百年以上。早先「遊王公」無固定廟宇、無雕神尊,僅以「一座香爐、一座王令」,輪祀於信徒宅第,至1968年(民國57年)始因神示擇地建廟,稱「代天院」,並確立13庄頭20聚落(跨越柳營、新營、鹽水、六甲)之境域。本民俗為大臺南地區少見內陸型王醮,表現急水溪流域中游之地方特色,居民高度參與,迄今已成地方信仰文化之重要環節,具不可取代之重要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