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史詩吟唱

泰雅史詩吟唱

桃園市復興區

泰雅族的言者與牧者

泰雅史詩吟唱

2023-11-03


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口述歷史和文化被稱為”Lmuhuw”,意為”穿梭”或”穿引”,這是一種透過特定的口語敘述和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泰雅族的起源、部落文學、部落遷徙史、家族系譜和規訓、族群知識以及習俗等歷史和記憶的傳統方式。Lmuhuw也在泰雅族社會的日常運作和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用於談判、提親等重要場合,是維繫泰雅族社會運作和文化傳承的關鍵工具。

Lmuhuw的旋律通常以”Re、Mi、So、La”為主,曲調的調性會隨著吟唱者的語境和情緒而有所變化。由於Lmuhuw的吟唱需要使用較為深奧的詞彙,因此通常由族內的耆老擔任吟唱者,並受到族人的尊敬與祝福。

在新竹縣尖石鄉,有一個名為”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的團體,成立於2012年,受到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這個團體由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和芭翁‧都宓(Pagung Tomi)等人領導,與泰雅史詩吟唱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林明福(Watan Tanga)、林恩成(Batu Wata)、達少‧瓦旦(Tasaw Wata)、林約道(Yuhaw Pih)及鄭光博等人合作,執行口述傳統Lmuhuw傳習計畫。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推廣和傳承泰雅族口述傳統,並使其成為大漢溪流域泰雅族群Lmuhuw吟唱的保存和推廣團體。

泰雅族的Lmuhuw吟唱是一個非常特殊且富有歷史意義的傳統表演藝術。它反映了泰雅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並且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這一技藝的特殊性和不易傳承性,保存和傳承工作的進行具有迫切性,這也凸顯了泰雅族文化的珍貴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6

許坤仲是北排灣(Raval)族人,他所屬的家族是Pavaval jung(巴瓦瓦隆),是一個世襲的工藝家族。這個家族的先輩們都精通雕刻、打鐵、建築等精緻手藝。許坤仲從小就開始傳承父親(Vaiki)的打鐵、禮刀和排灣笛等製作技藝。他的製作技藝尤其在口笛和鼻笛方面表現得非常精湛。他常常在笛身上雕刻各種紋飾,包括陶壺紋、人頭紋、百步蛇紋、連杯紋,以及狀似蛇身鱗片的菱形紋等。這些雕刻非常精巧細緻,使得他的作品在音樂性傳承的同時,也具有了視覺藝術的表現。這成為了許坤仲筆下鼻笛最獨特的特色之一。

2023-11-07

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主要有三位演員,搭配現場打擊樂、弦樂伴奏,表演具備何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戲曲定義,是民間地方小戲。是臺灣獨一無二的藝陣團體,所唱的音樂是潮調,樂師能演唱二四譜,是非常特殊且值得研究的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傳統「潮調」音樂,具備特殊性。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全國僅此1團,故事性及表現性皆強,為「以言代演」的民間地方小戲,以臺語口白和唱曲,使用潮調音樂,頗為特殊。此陣人數眾多,向心力極強,不斷執行於傳習工作,積極地提升表演,於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及歸仁大人廟建醮時必出陣。

2023-11-08

曲敬瑜為復興劇校第一期生,分科時先分在青衣花旦組,兼演小生,與丁春榮學習《霓虹關》。後改老生,師從張鳴福、周正榮、曹曾喜、關文蔚、牟金鐸,習得《轅門斬子》、《戰樊城》、《魚腸劍》、《武家坡》、《四郎探母》等劇。 進復興劇團後,繼續向張慧鳴、張鴻福請益,學習《硃砂記》。 後因劇團演出考量,開始兼演老旦,向王鳴永、馬元亮學習《三進士》等劇,亦向王晶華請益許多老旦傳統新編劇目,如《岳母刺字》等,曾演出《楊門女將》等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