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徹雲霄的鑼鼓聲

彰化縣員林市

東山鳳梨園

東山鳳梨園

彰化縣員林市

響徹雲霄的鑼鼓聲

東山鳳梨園

2023-11-03


東山鳳梨園承繼園派北管,表演藝術有其特色,團員五十餘人,皆為地方人士,保存地方價值與色彩,深具地方性。園中有許多中年、少年團員學習,具特殊藝能表現,技藝優秀,團隊活動力強,演出機會多,各種樂器皆有人才。團中保存許多曲本,整理有條,演奏技巧優秀,具特殊性。團長曹長春技藝嫻熟,擅老中青傳承教學,薪傳工作卓著,推廣用心。團中唱曲,各種樂器皆有人才,演奏,唱曲皆有水準,深具藝術性。


臺灣漢族主要樂種之一。約在三、四百年前隨閩南移民傳入,同時受到漳州與泉州等地移民所喜好,其中又以漳州住民所在的生活區域,如基隆、宜蘭、彰化等地較為興盛;除了與民間的宗教儀式、地方活動等密切結合外,亦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雖然目前仍無法從現有記載中得知北管實際傳入臺灣的確切時間,但北管戲曲唱腔與明清時期的崑腔、皮黃、亂彈等有所關聯,細曲與明清俗曲有關,而牌子乃是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統的音樂。就部分相關文物中,可得知若干北管館閣的歷史脈絡,像在某些較具歷史的館閣建築中所見到的先輩圖、或是刻畫字跡的樑柱、牌匾等,可發現某些相關人事物的記錄。 北管音樂組織,可分為業餘的子弟館閣與營利的職業團體兩類,均為北管技藝的傳承處所。子弟館閣民間稱「曲館」,多為某某軒或某某園、某某社或某某堂;職業團體則稱為某某班或某某團。其活動形態多樣,除了有藝術性的排場與上棚,亦出現在像是出陣、廟會等民俗活動的場合,或是被運用於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或傳統戲劇的後場。

相關文章

2023-11-13

此項民俗始於清代,於清末便十分盛大,但因進入日治時期而中斷,僅有零星紀錄,戰後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角頭海頭社重新發起,幾次的累積後,再加上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安平天后宮重建,迎媽祖祭典逐漸穩地,並趨於擴大,成為今日我們所見之安平迎媽祖上香山。因為迎媽祖活動之盛,而有「安平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安平迓媽祖百百旗」、「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迓媽祖,臺南伏(覆)地(白)虎」、「香山米粉食袂瀉」等不一樣的俗諺出現,可見此項民俗與安平人對於迎媽祖民俗之重視。

2023-11-03

嘉義地區的家將團源自於臺南,分為吉家將系統和八家將系統。吉家將系統又包含「吉」、「義」、「拱」、「廣」四大派系,其中,嘉義地區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具有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這個團體的創始人林來得曾向嘉義地區吉勝堂什家將團的盧永吉和梁能學習符法、什家將步法及陣法等。1951年,他在角頭南門廟仔地區自行籌組了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館,成為該宮主神五府千歲的駕前什家將團,並形成了嘉義地區的「拱」字系派系。

2023-11-10

各行業皆有行業之神,巧聖先師-魯班為木工業的守護神。早年鹿港有四個魯班公神明會的組織,以農暦五月七日魯班的生日為例祭日。 清光緒年間鹿港成立「小木花匠團鍽森興」組織,為魯班公會的組織,每年以擲茭的方式產生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幹部,籌辦祖師爺巧聖先師的祭祀。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4月,財團法人彰化縣鹿港紫極殿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棟樑、執行長黃志農提出辦理魯班公宴的構想,當時(宗教團體臺帳)所登錄的4個魯(老)班公會,都已經停止運作,鹿港地區仍然舉辦魯班公祭祀的宗教團體,僅有「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與「福興魯班公會」,兩個會仍然承襲傳統,由值年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執事人員,等各廠家募集「眾錢」,辦理迎神、祭拜、跋爐主、福食等活動,李、黃兩人拜訪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即將接任爐主的「鹿港佛俱行」老闆陳錫銘溝通,尋找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的支援,並詳細陳述活動的構想、效益與願景,並在陳錫銘的多方徵詢與協調之下,成功開啟辦理「鹿港魯班公宴」的第一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