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笛傳客韻

苗栗縣苗栗市

客家八音-謝顯魁

客家八音-謝顯魁

苗栗縣苗栗市

絃笛傳客韻

客家八音-謝顯魁

2023-11-03

謝顯魁藝師今年七十五歲,是客家八音大師陳慶松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長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表演,專長的音樂類型包括「客家八音」、「北管」、「客家戲曲」、「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等。他出身於苗栗地區的北管子弟社團(曲館),在稍長一些的年紀後,開始學習和參與客家八音團的表演工作。他曾經在苗栗文化中心擔任「客家八音研習」、文建會「客家戲曲人才培育計畫」、客委會「傳統客家音樂人才培訓」的教師。目前,他仍然是社區客家八音研習班的教師,也是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資深藝師之一。在2007年,他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音樂獎項,以表彰他對客家音樂的傳承和貢獻。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中,「八音」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家人民族起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後來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地。由於客家人經常遷徙,他們吸收了各地的民間音樂,並加入了自己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被稱為「客家八音」。這種音樂的最重要功能包括宴饗、迎賓和祭祀。

客家八音的演奏形態分為「鼓吹」和「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在「鼓吹」中,嗩吶是主要樂器,鑼鼓則是輔助樂器。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其中北管曲牌居多,少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也會演奏。在「弦索」中,有兩類演奏方式:一種是絲竹樂器的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主要是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則包括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以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表演文化具有令人驚異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嗩吶技巧的高超,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上:無論是哪種樂器或曲目,只要符合八音的音樂特性,都可以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這種現象既顯示了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也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客家八音樂師們在實踐藝術的過程中,呈現出與過去傳統不同的新傳統,並且這種音樂形式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現象和方向。

相關文章

2023-11-14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2023-11-02

宜蘭總蘭社,作為宜蘭地區北管戲曲藝術的代表,於2009年01月21日被正式登錄為台灣的傳統藝術保存團體。這個登錄的決定基於宜蘭總蘭社對北管戲曲藝術的深厚知識、精湛技藝,以及其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