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笛傳客韻

苗栗縣苗栗市

客家八音-謝顯魁

客家八音-謝顯魁

苗栗縣苗栗市

絃笛傳客韻

客家八音-謝顯魁

2023-11-03

謝顯魁藝師今年七十五歲,是客家八音大師陳慶松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長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表演,專長的音樂類型包括「客家八音」、「北管」、「客家戲曲」、「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等。他出身於苗栗地區的北管子弟社團(曲館),在稍長一些的年紀後,開始學習和參與客家八音團的表演工作。他曾經在苗栗文化中心擔任「客家八音研習」、文建會「客家戲曲人才培育計畫」、客委會「傳統客家音樂人才培訓」的教師。目前,他仍然是社區客家八音研習班的教師,也是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資深藝師之一。在2007年,他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音樂獎項,以表彰他對客家音樂的傳承和貢獻。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中,「八音」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家人民族起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後來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地。由於客家人經常遷徙,他們吸收了各地的民間音樂,並加入了自己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被稱為「客家八音」。這種音樂的最重要功能包括宴饗、迎賓和祭祀。

客家八音的演奏形態分為「鼓吹」和「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在「鼓吹」中,嗩吶是主要樂器,鑼鼓則是輔助樂器。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其中北管曲牌居多,少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也會演奏。在「弦索」中,有兩類演奏方式:一種是絲竹樂器的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主要是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則包括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以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表演文化具有令人驚異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嗩吶技巧的高超,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上:無論是哪種樂器或曲目,只要符合八音的音樂特性,都可以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這種現象既顯示了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也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客家八音樂師們在實踐藝術的過程中,呈現出與過去傳統不同的新傳統,並且這種音樂形式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現象和方向。

相關文章

2023-11-13

依據大仙寺沿革,西元1701年,參徹禪師由福建鼓山親奉觀音佛祖(民間對觀音菩薩的稱呼)神尊渡海來台,到處遊歷,後於今日臺南白河區仙草埔結廬供奉,誦經勸化附近善信。西元1747年,參徹禪師之徒弟鶴齡禪師走訪地方紳耆,盼出錢出力創設佛殿,乃建大仙寺。西元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弟應祥禪師在枕頭山南腰覓得一靈穴,並自大仙寺分迎觀音佛祖來此供奉,此為碧雲寺之開基。西元1808年,應祥禪師於枕頭山腰鳩工庇材,建立寺宇大殿,此即為現今之碧雲寺。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2023-11-03

本縣鹿港鎮為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南管音樂重鎮「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除了為台灣地區南管音樂團體中少數兼納絃館與品館傳統之重要團體外,本身亦為鹿港地區目前仍活絡之三大南管曲館之一, 加上仍有館先生駐館傳習,有一定活動力進行傳承推廣,館中保留珍貴手抄本等文物,殊為可貴,符合傳統藝術登錄基準,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2023-11-14

萬福宮主祀五府千歲,係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建廟,歷經數次重修:光緒七年(1881)、光緒十九年(1893)、大正五年(1916)、民國三十七年、五十一年、七十六年再度重建,成為今日所見堂皇廟宇,祭祀範圍為舊白砂崙庄,包括今福德里、萬福里和白雲里。 萬福宮傳統上有所謂「三年香、五年醮」的大型廟會祭典活動,香科(刈香)自1976年丙辰出巡大典以後即停止,直到2006年丙戌才又重現。二戰後迄今共舉行過八科王醮,分別在1960、1966、1974、1980、1985、1992、2002年、2020年,屬不定期醮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