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笛傳客韻

苗栗縣苗栗市

客家八音-謝顯魁

客家八音-謝顯魁

苗栗縣苗栗市

絃笛傳客韻

客家八音-謝顯魁

2023-11-03

謝顯魁藝師今年七十五歲,是客家八音大師陳慶松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長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表演,專長的音樂類型包括「客家八音」、「北管」、「客家戲曲」、「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等。他出身於苗栗地區的北管子弟社團(曲館),在稍長一些的年紀後,開始學習和參與客家八音團的表演工作。他曾經在苗栗文化中心擔任「客家八音研習」、文建會「客家戲曲人才培育計畫」、客委會「傳統客家音樂人才培訓」的教師。目前,他仍然是社區客家八音研習班的教師,也是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的資深藝師之一。在2007年,他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音樂獎項,以表彰他對客家音樂的傳承和貢獻。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中,「八音」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客家人民族起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後來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地。由於客家人經常遷徙,他們吸收了各地的民間音樂,並加入了自己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被稱為「客家八音」。這種音樂的最重要功能包括宴饗、迎賓和祭祀。

客家八音的演奏形態分為「鼓吹」和「弦索」兩種,主要樂器是嗩吶。在「鼓吹」中,嗩吶是主要樂器,鑼鼓則是輔助樂器。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其中北管曲牌居多,少部分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也會演奏。在「弦索」中,有兩類演奏方式:一種是絲竹樂器的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主要是唱腔、民間小曲等;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則包括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以及歌仔戲等。

客家八音的表演文化具有令人驚異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嗩吶技巧的高超,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上:無論是哪種樂器或曲目,只要符合八音的音樂特性,都可以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這種現象既顯示了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也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客家八音樂師們在實踐藝術的過程中,呈現出與過去傳統不同的新傳統,並且這種音樂形式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現象和方向。

相關文章

2023-11-03

本縣鹿港鎮為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南管音樂重鎮「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除了為台灣地區南管音樂團體中少數兼納絃館與品館傳統之重要團體外,本身亦為鹿港地區目前仍活絡之三大南管曲館之一, 加上仍有館先生駐館傳習,有一定活動力進行傳承推廣,館中保留珍貴手抄本等文物,殊為可貴,符合傳統藝術登錄基準,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2023-11-14

鹿耳門聖母廟迎春牛約自1980年代前後創設,久而成俗,成為土城仔地區歲時極具特色習俗。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迎春牛與在地庄頭、學校結合為一,從傳統出發,再回溯到現代與民眾互動,自有全民歡慶之效。為在地元宵節重要活動之一,符合土城仔的生活樣貌。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