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隻交椅坐透透全才藝師

彰化縣鹿港鎮

南管音樂-郭應護

南管音樂-郭應護

彰化縣鹿港鎮

十隻交椅坐透透全才藝師

南管音樂-郭應護

2023-11-03

郭應護先生是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的傑出藝術家,他對南管音樂的熱愛和專業造詣使他成為當地南管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他具有豐富的南管音樂經歷,早在父親的影響下就開始接觸南管音樂,並且在遏雲齋學習南管的過程中得以精進自己的技藝。

郭應護先生不僅精通南管的各種樂器,包括琵琶、洞簫、三弦、二弦等,還擅長唱曲,展現了多才多藝的一面。他的教學方式主要來自於自身的學習經驗,透過觀察、模仿前輩的演奏和唱曲,自行摸索並體會,經年累月地鍛煉,使他達到了非常高的技藝水準。在教學上,他採用傳統的唸唱教學法,通過自己的示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並且在樂器演奏方面也進行類似的教學方法。

此外,郭應護先生還長期參與當地南管館閣的活動,並且在社內教導新進成員,對於南管音樂的傳承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教學經驗豐富,不僅在遏雲齋,還在文開國小、彰化縣南管實驗樂團及南管研習班中授藝,並且與他的藝生林秋菊共同創立了「永樂絃管」,這種教學和傳承方式使得南管音樂在當地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


南管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之一。原屬閩南民間音樂的一環,隨著中國泉州、廈門的移民傳播至臺灣、澎湖、金門、香港、澳門、東南亞各地僑社,目前確定還有南管館閣活動的地方,除了中國泉廈原生地,與湘西懷化土家族自治區外,尚有臺灣、港澳、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越南等地。「南管」之名,在臺灣乃是相對於「北管」之稱,另有「泉州絃管」、「絃管」、「南樂」、「南曲」、「錦曲」、「郎君樂」、「五音」、「郎君唱」、「御前清曲」等名稱,各地絃友常摻雜使用。 傳統館閣命名,常見「南樂社」,如「華聲南樂社」;也有稱為「郎君社」,如「集美郎君社」。曲簿也稱「南樂曲集」,如張再興編輯的《南樂曲集》。但「南管」是臺灣目前最常用的名稱,東南亞地區早期都稱「南樂」,但近20年來,受到中國泉廈地區教館先生影響,現概以「南音」稱之。

相關文章

2023-11-03

張栢仲其外祖父江吉四(1877-1928)為「台南市南聲社」創社館先生,父親則係江吉四之嫡傳弟子,有南聲社三傑美名其一的張古樹(古樹先),二人皆為當時南管界不可多得之人才。 張栢仲18歲起隨父親張古樹學習南管,其天資聰穎,年輕時即熟識諸多指套、大譜、散曲(含現今極少演唱的七撩曲、過枝曲)且為「坐遍五張金交椅」之全才,精於琵琶、洞簫、三絃等樂器。 張栢仲昔日金聲社成立之時即協教於父親左右,在父親逝世後接續扶持金聲社,至該社停止活動為止;2006年南聲社館張鴻明退休後,張栢仲接任館先生至今。

2023-11-02

共樂軒是大稻程北管軒社中的一個著名音樂社團,歷史悠久,以傳統的音樂表演而聞名。這個社團具有豐富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被譽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傳統音樂團體。

2023-11-07

林口樂林園是一個成立於日昭和元年(1926年)的北管子弟社團,具有悠久的歷史。林口樂林園的社員具有習北管西皮和福路兩類曲藝的技能,並且精湛地表現北管技藝特色。該團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培育在地子弟傳習北管曲藝,並持續傳承九代北管子弟,保有固定的教學和演出活動。樂林園的組織運作健全,擁有固定的曲館和財產,並且在營運方面狀況良好。此外,該社團還保存著豐富的北管文物,包括曲譜、劇本、彩旗、彩牌、樂器等,符合登錄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的各項基準和條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