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俗藝術

基隆市仁愛區

閩南第一樂團

閩南第一樂團

基隆市仁愛區

傳承民俗藝術

閩南第一樂團

2023-11-02

「閩南第一樂團」具備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南管音樂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有代表性。樂團成員具備傳習南管音樂的能力和意願,在文化脈絡下被認為是合適的保存者。南管音樂是古老的樂曲,主要流傳於泉州地區,隨著移民帶來台灣,在基隆南管主要因泉州同鄉漸成聚落組成,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流派特色。根據《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2、3款的法令依據,「閩南第一樂團」被認定為傳統藝術的保存者。

南管為古老的樂曲,主要流傳於閩南地區,隨著移民帶來台灣。基隆南管主要因泉州同鄉漸成聚落組成。 根據《南管曲唱研究》一書第26頁,曾有陳璋榮、吳昆仁、蔣以煌、吳淑珍擔任館先生,目前則無館先生教導,為團員定期團練。

相關文章

2023-11-10

清代時先民從唐山渡海來台,濱海的福興、埔鹽兩鄉因位處風頭水尾,載拓荒的艱辛歲月,水利設施不善,到春耕時期,各庄農民常為了爭奪灌溉水源,發生械鬥事件。在鹿港郊區的北方、東方、南方有三個聯庄的組織,分別為頂十二庄(今海埔厝、洋仔厝等村莊)、中十二庄(即許厝埔一帶)及廈十二庄(今埔鹽、福興鄉一帶)。早年,此三個聯庄組織均至鹿港天后宮恭請媽祖,迎接媽祖到村莊內繞境祈福,目前「廈十二庄」每年仍至天后宮迎媽祖。

2023-11-07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為本市民俗金鑾宮王醮之藝陣,屬金鑾宮四館之一。目前最早之演出紀錄為1948年。早期是媽祖要啟建王醮時的臨時性團練組織,王醮結束後謝館解散,沒有固定聚會,也沒常態性傳承,2011年起金鑾宮王醮後並無謝館,由廟方無償提供團練空間至今。館東郭江清先生師承林老仲與薛善,演出與傳承近六十年,曲風古樸純正,保有太平歌樂之時代及流派特色。且成員多為茄萣在地人,向心力佳,具強烈保存意願。

2023-11-14

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和稱金水將軍或是千順將軍,部分地區也會以「千耳眼」稱呼,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chheng- ni- gan- ia-kong )」,是媽祖身旁最為著名之部將。千里眼,顧名思義能觀察千里之外的事物;順風耳則能聽聞來自八方的細微聲響。媽祖以千順二將為護衛,其典故最早應出現於《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之章節所描述,描述盤據於山中做歲的金精和水精受媽祖收服而成為護衛媽祖之神。在台灣各地的媽祖廟,千順將軍是必定與媽祖一同奉祀的神明,不可或缺,各地有有多組千順將軍神將,隨媽祖繞境出陣,以壯大隊伍聲勢。崇賢寺與湖山岩淵源始於觀音佛祖。據傳湖山岩有自大陸來台三尊佛祖(三姊妹)寄居於湖山岩供奉,後有水汴頭居民約一百五十多年前自湖山岩迎回其中一座觀音佛祖(二媽)在聚落中供奉。當時崇賢寺尚未建廟,因此聚落採爐主輪值在民宅供奉方式,直至崇賢寺建廟之後才有固定供奉之處。由此可見當時水汴頭聚落早已形成,以及聚落與斗六湖山岩間的深厚關係。 水汴頭聚落有一以「卜米籮」的傳統民俗,聚落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占卜方式來問來年農事收成好壞,村民亦依照問卜結果來從事農耕,從過往迄今至少已有百年之久,從未間斷。然此民俗的起源與時間已不可考,據傳與觀音佛祖信仰有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