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傳統音韻奇妙

臺北市內湖區

北管-張金土

北管-張金土

臺北市內湖區

技藝傳統音韻奇妙

北管-張金土

2023-11-02

張金土是北管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在北管音樂工作中已有6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受藝界肯定,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藝術性。

張金土熟稔北管音樂頭手鼓及絃樂,在偶戲與亂彈(子弟戲)方面獨具一格,曾參與亦宛然、小西園等後場演出,展現出他在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特色,具有特殊性。

張金土出身於臺北地區的北管子弟,技藝純熟,他在地方性北管音樂活動中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技藝,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地方性標準,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張金土是台灣北管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藝術性上,還體現在特殊性和地方性上。

北管為清朝至今在台灣閩南移民地區流傳甚廣的樂種,在乾隆、嘉慶年間,經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非閩、客語戲曲,以官話唱說者,統稱為北管。北管並非傳入時的原始名稱,而是有別於「南管」所出現的語彙。北管是個有特定音樂文化的樂種,包含了戲曲、器樂曲、歌曲之曲目及劇目等。 演出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亂彈班」以及業餘的「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達三十團以上,北管子弟團更曾經高達上千團,至民國七十年代,僅存下王金鳳(1917-2002)所經營的「新美園」職業亂彈班,然而王金鳳過世後,新美園北管劇團也劃下句點。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維持相當的數量,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甚少學演戲,且後繼乏人,時至今日,北管戲劇面臨失傳窘境,而其藝術層面則日益淺薄。

相關文章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2023-11-02

田屋北管八音團具有極為珍貴的傳統技藝和曲譜,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持續進行傳承和教學工作。他們在客家八音藝術和保存方面展現出色的代表性。基於這些事實,田屋北管八音團符合登錄的基準。他們熟知、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並具備傳習能力和意願。在當地文化脈絡下,他們被認定為適當的登錄對象。

2023-09-18

承襲龍潭龍鳳頭八音系統的謝旺龍先生,自 19 歲開始學習八音,歷經八音從喜慶拚場的熱鬧興盛,逐漸不再成為婚喪喜慶儀式的要角,其師徒制的傳承、口傳心授的指導模式也逐漸隨著文化沒落而消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