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如人生一手掌握的道理

嘉義市東區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嘉義市東區

戲如人生一手掌握的道理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2023-11-02

長義閣掌中劇團是嘉義市的布袋戲團,其脈絡傳承可以追溯至130多年前。早期,嘉義市的布袋戲主要承傳自兩位名師,分別為本身為嘉義人的薛日成所成立的《日成軒》,以及來自台北的外江派許精忠所成立的《假成真》。這兩位老前輩各自擅長不同類型的戲劇,許精忠擅演歷史戲和公案戲,而薛日成則擅演民間故事與愛情戲。他們開創了嘉義布袋戲的源流,成為嘉義市布袋戲團的主要脈絡。

長義閣的創始人黃坤木於民國26年拜許精忠為師,而後黃坤木的次子黃俊信於民國47年拜薛日成為師。雖然黃坤木與黃俊信是父子關係,但在師承體系上,他們被視為同輩,歸屬於許精忠的門派。然而,在劇本傳承方面,長義閣仍然擁有兩位前輩的作品,並且這些作品至今仍然保存完整。這種特殊的傳承背景使得長義閣在布袋戲界具有獨特的地位,並且延續著嘉義市布袋戲的豐厚歷史傳統。

布袋戲大致在清代中期由大陸漳、泉二州傳入臺灣,表演型態以後場音樂分為北管、潮調及南管。日治時期1920年代在臺灣各地相繼發展的藝師有臺北「楚陽臺」許金水、「小西園」許天扶、「亦宛然」李天祿、南部「五州園」黃海岱等,極盛時期各地優秀藝師逐漸傳衍學生。 嘉義市長義閣的創始人黃坤木於1937年(昭和12年)拜外江派「假成真」布袋戲團許精忠為師,1945年「義和軒」北管團與「長義堂」武館成員共組「長義軒」布袋戲班,大約兩年後解散。黃坤木於1947年再自組「長義閣」。1954年左右,黃坤木將戲班事務交由繼子童枝民打理。而後黃坤木次子黃俊信於1958年拜「日成軒」布袋戲團薛日成為師,戲班便改由黃俊信掌理。1961年童枝民另立「長興閣」 ,1970年兒子黃俊信再立「黃俊信木偶藝術劇團」 。1982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二代團長黃俊信號召嘉義地區的劇團,成立「南北戲劇祖師會」,讓臺灣的布袋戲劇團有一個技藝的交流平台。目前的成員來自臺灣各地,參與的劇團超過70團。1993年黃坤木過世後,由孫子黃錦章在1997年重新立案「長義閣」並擔任團長。自此以「黃俊信木偶藝術劇團」及「長義閣」兩團名號立基嘉義,拓展民戲。2001年第三代團長黃錦章跨越各門派區別,結合了洲派與界派再成立「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亦是長義閣的子團。目前有五個劇團合作技藝、創作、舞臺交流,創作新的演出模式。自2005年起獲選嘉義縣市演藝團隊至今,也是嘉義縣市唯一提供劇團交流平臺的團隊。2007年至2010年長義閣結合慶和軒北管團,進行不同領域的跨界演出,獲得熱烈的迴響。亦是嘉義地區積極參予推動跨界演出的團隊之一 。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梨芳園北管樂團是彰化縣園派北管曲館中的代表性團體,具有強大的活動性和高水準的演出表現,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該團擁有40餘位團員,跨足了老、中、青三代,具有特殊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梨芳園北管樂團積極與當地廟宇合作,推動北管薪傳,為地方北管文化的傳承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時也凸顯了其地方性和社區參與性。

2023-11-13

台灣原住民族中至今仍保有傳統製陶技術者,僅存阿美族與雅美族。在與漢人大量交易日常生活器皿之前,陶器在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被使用。依器皿的用途分類,包括水壺、飯鍋、飯碗、陶甗、酒杯、酒瓶、祭器等。由於陶土的地理分佈,東海岸的阿美族社會形成了太巴塱、豐濱部落等製陶中心。在鐵鋁鍋不易取得的年代,豐濱部落每年於五月集體製陶一次,幾乎每戶有一位婦女,每人製作二、三十個不等,以供自用。

2023-10-13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相傳清乾隆年間先民自泉州安溪清水巖奉請清水祖師香火來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峽、鶯歌、樹林、大溪的泉州籍移民倡議建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於三峽建立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並以姓氏分為七個股,由七股的信徒管理廟務。 七股的順序:第一股劉姓、第二股大集姓、第三股陳姓、第四股林姓、第五股中庄集姓、第六股李姓、第七股王姓,因而地方有「劉頭王尾」之說,七個股每年輪值一個股,由值年股(稱為「著股」)形成祭典組織負責當年祭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