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如人生一手掌握的道理

嘉義市東區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嘉義市東區

戲如人生一手掌握的道理

布袋戲/掌中戲-長義閣掌中劇團

2023-11-02

長義閣掌中劇團是嘉義市的布袋戲團,其脈絡傳承可以追溯至130多年前。早期,嘉義市的布袋戲主要承傳自兩位名師,分別為本身為嘉義人的薛日成所成立的《日成軒》,以及來自台北的外江派許精忠所成立的《假成真》。這兩位老前輩各自擅長不同類型的戲劇,許精忠擅演歷史戲和公案戲,而薛日成則擅演民間故事與愛情戲。他們開創了嘉義布袋戲的源流,成為嘉義市布袋戲團的主要脈絡。

長義閣的創始人黃坤木於民國26年拜許精忠為師,而後黃坤木的次子黃俊信於民國47年拜薛日成為師。雖然黃坤木與黃俊信是父子關係,但在師承體系上,他們被視為同輩,歸屬於許精忠的門派。然而,在劇本傳承方面,長義閣仍然擁有兩位前輩的作品,並且這些作品至今仍然保存完整。這種特殊的傳承背景使得長義閣在布袋戲界具有獨特的地位,並且延續著嘉義市布袋戲的豐厚歷史傳統。

布袋戲大致在清代中期由大陸漳、泉二州傳入臺灣,表演型態以後場音樂分為北管、潮調及南管。日治時期1920年代在臺灣各地相繼發展的藝師有臺北「楚陽臺」許金水、「小西園」許天扶、「亦宛然」李天祿、南部「五州園」黃海岱等,極盛時期各地優秀藝師逐漸傳衍學生。 嘉義市長義閣的創始人黃坤木於1937年(昭和12年)拜外江派「假成真」布袋戲團許精忠為師,1945年「義和軒」北管團與「長義堂」武館成員共組「長義軒」布袋戲班,大約兩年後解散。黃坤木於1947年再自組「長義閣」。1954年左右,黃坤木將戲班事務交由繼子童枝民打理。而後黃坤木次子黃俊信於1958年拜「日成軒」布袋戲團薛日成為師,戲班便改由黃俊信掌理。1961年童枝民另立「長興閣」 ,1970年兒子黃俊信再立「黃俊信木偶藝術劇團」 。1982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二代團長黃俊信號召嘉義地區的劇團,成立「南北戲劇祖師會」,讓臺灣的布袋戲劇團有一個技藝的交流平台。目前的成員來自臺灣各地,參與的劇團超過70團。1993年黃坤木過世後,由孫子黃錦章在1997年重新立案「長義閣」並擔任團長。自此以「黃俊信木偶藝術劇團」及「長義閣」兩團名號立基嘉義,拓展民戲。2001年第三代團長黃錦章跨越各門派區別,結合了洲派與界派再成立「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亦是長義閣的子團。目前有五個劇團合作技藝、創作、舞臺交流,創作新的演出模式。自2005年起獲選嘉義縣市演藝團隊至今,也是嘉義縣市唯一提供劇團交流平臺的團隊。2007年至2010年長義閣結合慶和軒北管團,進行不同領域的跨界演出,獲得熱烈的迴響。亦是嘉義地區積極參予推動跨界演出的團隊之一 。

相關文章

2023-11-13

相傳在清領時期,過溝與布袋兩庄曾在冤家港(現今團結橋處),發生過庄頭的械鬥,有庄民在械鬥過程中不幸身亡,加上早期庄內有不少大公堀(共有漁塭),發生多起庄民溺斃事件,因此鬼魂之說甚囂塵上。庄內信仰中心建德宮主神李大府千歲降駕指示以安營、夜巡的方式,來維持過溝庄的寧靜與庄民平安。夜巡時需有照明工具,早期尚無電燈,而火燈是當時人民生活照明的器具,於是庄民就以竹子和玻璃瓶及泥土製成火燈,配合神明出巡遶境的儀式,沿著過溝街道一直到整個村落,以祈求過溝居民在鬼月都能平安,此活動流傳至今,過溝的居民每年在農曆的六月底最後三天晚上,無論男女老幼,都提著自製火燈,沿著過溝街面一直巡視到到冤家港,沿途鞭炮轟隆隆、陣頭鑼鼓喧天,十分熱鬧。

2023-11-14

清中葉,馬祖先民從福建福州語系原鄉遷移至馬祖列島的同時,也將家鄉的信仰及風俗移植在馬祖列島。墾植捕魚的生活辛苦費力,每年正月,農漁都處於停頓狀態,因為大家都要好好過一個元宵節—擺暝,而擺暝時帶動儀式進入高潮的就是鼓板—由敲擊樂器如大鼓、通鼓、兩杖、大鈔、小鈔、板鑼、小鑼、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在迎神遶境隊伍行進時敲響,鼓聲隆咚、鑼鈸對擊,串連起了節慶的張力。 農歷正月一開始,大人、小孩相約聚集在廟埕,大人指導、孩子學習、分組練習,都要為初八一直至到正月廿二的一系列擺暝活動,打出最能振奮人心的鼓板。師傅口述鼓譜,鼓譜讀音配合擊鼓、毃鑼、扣鈸的示範,徒弟在旁跟著念,邊唸邊打,反覆練習,直到會為止。鼓板隊陣容大約10-15人一隊,最少5人即可成隊,傳統上以男生為主,近年來亦有女生隊或男女混合隊。演奏時間多以鼓起音,各種大小不同的鑼鼓配合著各自的節奏擊出樂音,力道勁直,剛柔並濟。

2023-11-06

鬥牛陣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農業社會,兩位農夫甲、乙在春風拂面的午後,放牛到田邊吃草。牛隻們在草地上相遇,因為搶食同一塊青草,產生爭執,最終演變成一場激烈的鬥牛戰鬥。這場戰鬥不僅限於牛隻,還牽扯到農夫之間的爭執,最終導致他們互相攻擊,形成了一場混亂的鬥爭場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