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客家山歌大師

新竹縣新埔鎮

客家山歌說唱─徐木珍

客家山歌說唱─徐木珍

新竹縣新埔鎮

國寶級客家山歌大師

客家山歌說唱─徐木珍

2023-11-02

徐木珍藝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客家山歌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且在文化脈絡下被認定為適當者。他的藝術性、特殊性、地方特色以及對客家山歌的傳承和保存價值受到了肯定。

徐木珍藝師在失明的情況下,依靠自身敏銳的聽覺和對戲曲的熱忱,掌握了鑼鼓、梆子、三弦、月琴、高胡、低胡、鼓等樂器,並能信手捻來各種民間曲調。他擅長創作與即興演唱客家北管與平板,尤其是他的說唱功力备受肯定,多次獲得山歌比賽的獎項,並且長期擔任竹東地區山歌比賽的伴奏樂師。他的藝術貢獻和才華使他被譽為客家山歌國寶級大師。

客家山歌是早期客家民族生活的寫照,展現了民間表演與文學的藝術性。在不同的客家聚落中,山歌發展出獨特的曲調與腔調系統,竹苗地區更是山歌發展的重鎮,呈現出獨特的地方色彩。山歌說唱技藝的職業化,透過藝師自彈自唱輔以口說的表演,對語言、曲調、樂器與即興說唱的掌握能力,使山歌說唱藝師成為客家文化重要傳承與保存者,展現了傳統山歌說唱藝術的特殊性。

傳統表演藝術歷史背景 客家山歌是生活在山野的客家民族即興而作,歌詞合於口頭音韻、順口、易於吟唱,傳唱的內容往往依現場氛圍與對唱者而有所變化,頗具唐宋以來民間七言歌謠的小品性質。 由於山歌的吟唱是以客語及其特有曲調、節奏所組成,內容多為敘說日常生活的歷史與紀錄,用以抒發平日工作的苦樂,或是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意,因此客家山歌亦成為生活的縮影,反映了客家文學平淡素樸的特質。 隨著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由日常工作溝通、吟唱衍生的客家山歌,逐漸成為一套具有固定曲調、唱法、句法與字數平仄的系統化說唱表演藝術形式,基本表演方式以唱為主,也有竹板、鼓、二胡等簡單的樂器伴奏,其形式大多是藝師以坐唱方式自彈自唱,竹苗地區所用曲調多為「老山歌」、「平板」和「山歌子」等,由於山歌為韻文體發展而來,有時不容易詳盡敘述故事之內容,因此為了實際需要加入了「說」的部分,形成今日客家山歌說唱融合了說唱、演奏合一的藝術表演形式。

相關文章

2023-11-07

施朝養先生具有豐富的車鼓陣藝術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能正確體現和維持傳統精神。他的表演風格不僅充分保留了車鼓陣的傳統套路,還在演出中加入自製道具,豐富了表演內容,提升了車鼓陣藝術的內涵和趣味性。他積極傳承車鼓陣藝術,自1983年開始教學傳承,並在彰化地區多個地方進行傳習,展現了高度的傳習能力和意願。在文化脈絡下,施朝養先生的演出不僅技藝純熟,還運用宏亮的嗓音、押韻流暢的台語,富有鄉土味的音質,生動活潑的音樂曲調與唱詞,表現出逗趣的小戲歌舞,展現了彰化地區民俗慶典的特色。他是彰化地區車鼓陣藝術的重要保存者,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的登錄認定標準。

2023-11-14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為當地春祈秋報之完成式,與同具文資身分的「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食)飯擔」(實為上元祈安遶境),共同詮釋著馬鳴山及其香境五股14庄的歲時信仰文化。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之內容多元複雜,可歸納出三大面向:五年千歲進香及請王儀式、馬鳴山鎮安宮三朝清醮(含龍船換班)、香庄遶境及迎送王儀式等,各有不同信仰意涵與文化意義。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1-07

東竹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的牛犁歌陣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價值。他們保留了傳統牛犁歌的曲調風韻,並將前場的丑角演出、後場的人聲助唱、樂器演奏等分工巧妙結合,呈現出生動的戲演場景,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在參與者結構上,他們堅持男性組陣,前場由男童飾演丑角,後場由成年男性以人聲吟唱,且不使用現代擴音器材,展現了獨特性。此外,他們的表演傳承了地方特色,是西港刈香活動中重要的民俗陣頭之一,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背景。这种融合傳統和現代的表演,使得他們在地方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