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2023-11-02

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是台灣保存採茶戲曲傳統藝術的重要團體,憑藉近五十年的傳承與經驗,他們成功將客家山歌、棚頭、相褒、俚語等台灣客家表演文化精華融入劇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劇目不僅僅是一種演出,更是對客家語言文化的珍貴呈現,彰顯了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他們的劇本、舞台道具等相關資料應當被保存與記錄,以保護這份富有地方特色和流派特色的藝術遺產。

這個團體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演出技藝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上。這種劇種的保存,不僅僅是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更是對當地文化傳統的弘揚。透過他們的演出,觀眾能夠窺見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並且感受到這種古老傳統的魅力。他們的努力使得這門藝術得以延續,為台灣文化的多元發展貢獻了重要的一環。


表演藝術歷史、變遷史 客家大戲為1920年左右,客家三腳採茶戲受時代環境及外來劇種影響下形成之新劇種,民間多稱為「改良戲」、「客家大戲」或「採茶大戲」等。不管是三腳戲或是大戲,它的主要唱腔是【採茶腔】(又稱【平板】),【山歌子】、【雜唸仔】以及其他的小調為次要唱腔,這些唱腔統稱為「九腔十八調」。 1920年至1950年左右,是內臺採茶戲的精華時期。1950年後,由於電視的流行以及民眾娛樂習慣的改變,內臺戲班和四平戲班、亂彈戲班妥協、合作,演起外臺採茶戲,形成「日唱亂彈;夜唱採茶」的現象;也有戲班與賣藥商人合作,賣唱兼賣藥;部分與唱片行合作,錄製採茶歌或客家採茶劇。 大約從1980年開始,臺灣傳統戲曲才再度受到學術界及官方的重視。1996年,鄭榮興首先成立「客家戲曲學苑」,以培養客家戲曲新秀。 2001年,國立臺灣戲專成立客家戲科。2006年,國立臺灣戲專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採茶戲科也升格為客家戲學系。 保存團體或保存者 客家大戲發展歷經落地掃、內臺戲、廣播採茶戲、外臺酬神戲及精緻舞臺戲等不同表演型態,結合亂彈、四平、京劇及歌仔戲等劇種演出方式,保有客家傳統「九腔十八調」之風格韻味及三腳採茶戲之特質,以「平板」為主要唱腔。演出方式文武戲兼備,在文戲內加入武戲段落,讓劇情更能引人入勝。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梨春園成立於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在彰化地區擔任南瑤宮大媽會輿前樂隊的角色,同時也在舞台上演出「子弟戲」,並且曾是祭孔大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如今,梨春園不僅參與各種陣頭廟會的出陣排場,還通過彰化縣文化局北管傳習班的推廣以及各類展演活動的舉辦,積極促進彰化北管園派的音樂技藝傳承,為當地北管戲曲文化的傳承添上一分重要力量。

2023-11-02

鍾任壁先生是「閣」派第五代掌門人,自幼即開始學習家傳的潮調布袋戲,具有特殊性。他以優秀的文、武戲口白與演技聞名,擅長傳統布袋戲和創新的金光戲。他不僅在推廣和教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本市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者。他對布袋戲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非常熟悉,並具有傳習該項目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為是適合被登錄的人選。法令依據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第1項以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2023-11-02

巫明霞女士是一位生長於戲曲世家的藝術家,從小學習了漢文、南管戲、京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並在外台戲、內台戲、電影、電視等表演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演技精湛,勇於創新,展現出獨特的演藝才華,使得歌仔戲呈現豐富多樣的藝術價值,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