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2023-11-02

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是台灣保存採茶戲曲傳統藝術的重要團體,憑藉近五十年的傳承與經驗,他們成功將客家山歌、棚頭、相褒、俚語等台灣客家表演文化精華融入劇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劇目不僅僅是一種演出,更是對客家語言文化的珍貴呈現,彰顯了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他們的劇本、舞台道具等相關資料應當被保存與記錄,以保護這份富有地方特色和流派特色的藝術遺產。

這個團體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演出技藝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上。這種劇種的保存,不僅僅是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更是對當地文化傳統的弘揚。透過他們的演出,觀眾能夠窺見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並且感受到這種古老傳統的魅力。他們的努力使得這門藝術得以延續,為台灣文化的多元發展貢獻了重要的一環。


表演藝術歷史、變遷史 客家大戲為1920年左右,客家三腳採茶戲受時代環境及外來劇種影響下形成之新劇種,民間多稱為「改良戲」、「客家大戲」或「採茶大戲」等。不管是三腳戲或是大戲,它的主要唱腔是【採茶腔】(又稱【平板】),【山歌子】、【雜唸仔】以及其他的小調為次要唱腔,這些唱腔統稱為「九腔十八調」。 1920年至1950年左右,是內臺採茶戲的精華時期。1950年後,由於電視的流行以及民眾娛樂習慣的改變,內臺戲班和四平戲班、亂彈戲班妥協、合作,演起外臺採茶戲,形成「日唱亂彈;夜唱採茶」的現象;也有戲班與賣藥商人合作,賣唱兼賣藥;部分與唱片行合作,錄製採茶歌或客家採茶劇。 大約從1980年開始,臺灣傳統戲曲才再度受到學術界及官方的重視。1996年,鄭榮興首先成立「客家戲曲學苑」,以培養客家戲曲新秀。 2001年,國立臺灣戲專成立客家戲科。2006年,國立臺灣戲專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採茶戲科也升格為客家戲學系。 保存團體或保存者 客家大戲發展歷經落地掃、內臺戲、廣播採茶戲、外臺酬神戲及精緻舞臺戲等不同表演型態,結合亂彈、四平、京劇及歌仔戲等劇種演出方式,保有客家傳統「九腔十八調」之風格韻味及三腳採茶戲之特質,以「平板」為主要唱腔。演出方式文武戲兼備,在文戲內加入武戲段落,讓劇情更能引人入勝。

相關文章

2023-11-14

金包里慈護宮俗稱「金包里(裏)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為金山、萬里地區民眾之信仰中心。而在「天后宮」(金包里媽祖廟舊稱)創建之前,金包里已建有小祠奉祀金面媽祖,地點在今日慈護宮後方的中山公園山邊,(今闢建為公共免費停車場)。此金面媽祖係於嘉慶年間,在野柳海岸海蝕岩洞(又稱媽祖洞),由林姓漁民發現這尊約8吋金面小型媽祖神像,當地尊稱為「金面二媽(開基二媽)」。

2023-09-26

天主教蘭陽青年會:蘭陽舞蹈團融合地方傳統舞蹈精髓不斷創新,成為宜蘭民族舞蹈保存及人才訓練基地,其組織健全、師資佳,藉由世界巡迴演出,提升台灣能見度,具有重要貢獻,數十年來推動民族舞蹈不遺餘力,值得登錄保存。

2023-11-06

美濃客家八音團是一支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並搭配弦律性與打擊樂器的客家八音團體。他們的演奏風格在南部客家族群的生活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別在歲時節慶和生命禮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支團體展現了客家族群傳統音樂的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