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家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朱清松

北管-朱清松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音樂家

北管-朱清松

2023-11-02

朱清松是北管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在北管音樂工作中已有6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受藝界肯定,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他的唱腔在偶戲與亂彈(子弟戲)中獨具一格,嗓音高亢特殊,樂器技法優異,展現出他在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特殊性。

朱清松出身於臺北地區的北管子弟,他參與偶戲後場,同時與共樂軒合作,成為臺北市大同區地方活動的重要主力。他的活動不僅在藝術上有所貢獻,還在地方性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朱清松的藝術成就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特殊性和地方性,是台灣北管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北管為清朝至今在台灣閩南移民地區流傳甚廣的樂種,在乾隆、嘉慶年間,經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非閩、客語戲曲,以官話唱說者,統稱為北管。北管並非傳入時的原始名稱,而是有別於「南管」所出現的語彙。北管是個有特定音樂文化的樂種,包含了戲曲、器樂曲、歌曲之曲目及劇目等。 演出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亂彈班」以及業餘的「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達三十團以上,北管子弟團更曾經高達上千團,至民國七十年代,僅存下王金鳳(1917-2002)所經營的「新美園」職業亂彈班,然而王金鳳過世後,新美園北管劇團也劃下句點。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維持相當的數量,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甚少學演戲,且後繼乏人,時至今日,北管戲劇面臨失傳窘境,而其藝術層面則日益淺薄。

相關文章

2023-11-02

徐木珍藝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客家山歌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且在文化脈絡下被認定為適當者。他的藝術性、特殊性、地方特色以及對客家山歌的傳承和保存價值受到了肯定。

2023-11-14

白杞寮玉山岩為竹崎地方五村十三庄信仰中心,主祀觀音佛祖;本項民俗自清領末期延續至今,至少百餘年歷史,遶境目的為讓觀音佛祖巡視十三庄轄區,同時迎請六大媽祖廟與半天巖紫雲寺觀音佛祖一同遶境;本項民俗至今保持爐主制度,遶境範圍全程21公里,包含山區與平地,路線豐富,形成鐵牛車拖行神轎等特殊風貌,於109年6月4日登錄嘉義縣民俗。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