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新竹市東區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東區

民間竹塹戇子弟耕耘數十載

北管戲曲─竹塹北管藝術團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新竹都城隍廟的支持下,「竹塹北管藝術團」每年都舉辦北管音樂戲曲的全國演出和傳習活動,承傳了北管戲的意涵,具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保存和推廣。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的登錄基準,「竹塹北管藝術團」符合登錄的標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台灣北管戲的豐富文化。

「北管」一詞,泛指明末清初以來陸續自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非閩南系戲曲、音樂,是相對於較早傳入台灣的「南管」而言。「北管」主要包括了清初花(亂彈)、雅(崑曲)二部戲曲、及中國北方的地方戲曲聲腔;所使用的語言既非北京話,也非閩南語、客家語,而是屬於「湖廣官話」。職業的北管戲班又稱「亂彈班」,業餘愛好者的組織一般則稱為「北管子弟團」。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清中葉至台灣光復之前,亂彈戲曲曾是台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二百多年來喧囂熱鬧的北管戲曲響徹台灣時空,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台灣歷史舞臺重要的背景音樂。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由盛而衰,原本盛極一時分布各地的子弟軒社,目前已不超過百團,其中真正能粉墨登場表演子弟戲的軒社,不超過五團。北管戲曲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

相關文章

2023-11-13

本地起源說有3說;一是學甲頂洲說法,從農閒發展而成的競技活動,二是學甲宅仔港發源說,日治大正初年宅仔港人訓養野鴿,發展而成。第三則是海線聚落人民喜歡養鴿子,卻因鴿子會受到老鷹圍捕,而掛上鴿笭嚇阻老鷹。 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2023-11-15

排灣族刺紋過程主要分為前中後三個程序,每個環節都有其重要意義,如刺紋前(拜訪、討論、授權)、刺紋中(禁忌、地點、工具、時間季節、周邊使用物件、顏料)刺紋後(回饋禮、療養)三個階段,而排灣女子刺紋的順序大致會先從手背上開始,通常一天可將一隻手的刺紋處理完成,所以刺紋的過程依照圖紋的繁複程度至少需要兩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