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人的鑿刀墨意國家雙認定

彰化縣鹿港鎮

傳統木雕-李秉圭

傳統木雕-李秉圭

彰化縣鹿港鎮

工夫人的鑿刀墨意國家雙認定

傳統木雕-李秉圭

2023-11-01

李秉圭先生是鹿港傳統木雕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他擅長傳統木雕技術,並且具有深厚的漢學、書畫底蘊。他在家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勤學苦練,並且積極擴展創作理念與思維。他的作品融入了傳統元素,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創意表現,呈現出文化的厚度和廣度。

在2013年,李秉圭先生獲得文化部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鑿花技術」的保存者,並且從2014年起進行傳習紀錄與人才培育計畫。他不僅具有卓越的技術能力,還有豐富的教學交流與設計經驗,顯示出他具有傳承能力和意願。

李秉圭先生的師承關係非常嚴謹,他是福建克鳩公─讚缸公─世順公─李松林─五代:李秉圭、黃樁様的第五代傳人。他從小就在木頭堆和木屑香中長大,對木雕充滿興趣。他的學習過程並非在學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師徒制度的教育使他在嚴格的訓練中成長並習得技藝。

李秉圭先生的才華和努力使他成為了鹿港傳統木雕藝術的代表人物,並且他的作品廣受讚譽。

鹿港在清道光年間成為了台灣中部的登陸經營墾殖據點,並吸引了定居鹿港的移民,尤其是來自泉州蚶江的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貿易活動,並重視當地寺廟建築的發展,聘請泉州匠師來台灣建造寺廟,帶動了雕刻和彩繪技藝的興起。

在日治時期,鹿港的家具業開始蓬勃發展,被稱為「頂角吳隨意,下角蔡義和」。日本商人引進了井波雕,並教導當地的師傅製作家具附件欄間,這成為了當地的熱門行業,許多工廠以生產外銷到日本的欄間為主要業務。這一時期的木工藝迅速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雕刻人才。

至今,鹿港仍然擁有豐富的木工藝傳統,並以供奉「魯班公」為信仰。當地組織了「小木花匠團錦森興」的神明會,每年舉行祭祖、繞境和「魯班公宴」等工藝華會,這表明木工藝在當地的發展和規模。這些木工藝師們繼承了傳統技術,並將其發展成當代藝術創作,保持著傳統木工藝的繁榮。

相關文章

2023-11-09

郭麗雪工藝師自小學時代只要放學回家即跟著媽媽學習藺草編織技能,加上父親也以收購在地婦女的藺草產品為副業,從小即處於琳瑯滿目的藺編作品環境中。 郭麗雪工藝師的作品在傳統技法上加上設計語彙,讓作品展現出時尚感,凸顯其實用性,不單保存傳統藺編技藝,也讓藺草工藝發展有無限的可能。

2023-11-10

葉寶蓮,嘉義朴子人,國小畢業後,為了改善家境,進入朴子當地從事竹編生產外銷、由天主教堂設置的「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藉以幫助家計,當時在早先進入的女工引領下,在此做工的同時也習得竹編的手藝,並開啟了竹編人生,也為往後的竹編之路奠定基礎。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前期曾聘請臺南關廟的張素女女士擔任講師,教授竹編,而張素女女士乃出身於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設置之關廟竹細工訓練班的學員,當時曾受教於日後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竹編工藝的技術保存者黃塗山老師,而葉寶蓮經由早先進入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女工引導之下,也承襲了融合竹山與關廟兩地的竹編體系。 民國63年,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主事者林文夫老師,應聘至竹山高中協助創立美術工藝科,並擔任科主任之職,由於該科以竹工藝為發展重點,林文夫老師乃帶領葉寶蓮等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的人員,隨之前往竹山,協助竹編的教作。而來到竹山工作的這段機遇,也成為葉寶蓮日後定居於南投,以及進一步研習竹編技藝的重要機緣。 成婚後葉寶蓮定居於南投鹿谷,在家做全職的家庭主婦。時隔二十年,孩子皆已成年並在外求學,原本忙於照顧家人日常起居的日子,悄然靜下,閒暇之際,便想著做些什麼,想起年少在朴子天主教博愛竹工藝訓練中心工作時,也練就一手剖竹篾的功夫與編竹的手藝,如果有機會再進修,學習不同的技法,一方面可做些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也可充實生活;時值民國87年,恰好透過友人的分享而得知舉辦於竹山社寮的竹編課程與竹編展覽(該展覽為「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下的「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授課一年後的成果展,展出於民國87年全國文藝季「竹的故鄉 前山第一城」,課程講師為黃塗山老師),好奇之下便前往參觀,在展場中看見黃塗山老師的作品,大為驚嘆,竹編竟可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震撼之時,潛藏於心中許久的竹編之情也湧上心頭,由於具備竹編基礎,且有意再進修,便進一步詢問並報名參加「竹山鎮傳統藝術-竹藝編織傳習」,正式成為黃塗山老師的門下弟子,直至民國89年結業。同年,首次參加競賽,榮獲第八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優選。 隔年,民國90年起至94年間,應鹿谷鄉公所之聘,於鹿谷鄉小半天、內湖、廣興、永隆等社區教授竹編,傳承手藝,其間也曾受鹿谷鄉農會之邀,擔任家政班竹編講師。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魯凱族編織保存者杜夏連於1947年5月10日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習藝過程 由於部落中的學習並不是藉由文字所習得的知識,很大的一部分是透過手做、口述及日常生活中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並加以學習的過程,杜夏連從小向母親學習編織,家人的編織用具皆出自於她的手。杜夏連精通編織、珠繡、縫紉與月桃葉等魯凱族傳統工藝,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原住民的素樸質感。平常會以講師的身分,參加公部門委託辦理的魯凱族部落編織人才培力訓練課程,為延續魯凱族編制技藝盡一份心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