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公宴靈魂人物之一

彰化縣鹿港鎮

傳統木雕-施鎮洋

傳統木雕-施鎮洋

彰化縣鹿港鎮

魯班公宴靈魂人物之一

傳統木雕-施鎮洋

2023-11-01

施鎮洋先生是鹿港小鎮的木雕技術保存者,他來自雕刻世家,具有扎實的傳統木雕技藝。他熟稔大木、小木、鑿花技巧,並且能夠巧妙地將泉州傳統雕法與鹿港風味相結合,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文化內涵,細膩圓融。

施鎮洋不僅僅是一位技術嫻熟的木雕師傅,更是一位具有豐富創意和想像力的藝術家。他不拘泥於傳統,能夠擴展自己的雕刻空間,並且在木頭中找尋靈感,構思各種題材。這種多樣性和多元性的木雕技藝與文化內容已經成為他生活哲學的一部分。

施鎮洋曾參與過許多知名廟宇的修建工程,並且多年來不私藏傳統技藝,積極將木雕工藝傳承下去。在1992年,他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的肯定,為鹿港小鎮帶來了光榮。他的師承譜系包括施坤玉(已故)、吳適為、羅又睿、施懿紋等,這些師承關係使他擁有了優秀的木雕技藝基礎。

鹿港在清道光年間成為了台灣中部的登陸經營墾殖據點,並吸引了定居鹿港的移民,尤其是來自泉州蚶江的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貿易活動,並重視當地寺廟建築的發展,聘請泉州匠師來台灣建造寺廟,帶動了雕刻和彩繪技藝的興起。

在日治時期,鹿港的家具業開始蓬勃發展,被稱為「頂角吳隨意,下角蔡義和」。日本商人引進了井波雕,並教導當地的師傅製作家具附件欄間,這成為了當地的熱門行業,許多工廠以生產外銷到日本的欄間為主要業務。這一時期的木工藝迅速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雕刻人才。

至今,鹿港仍然擁有豐富的木工藝傳統,並以供奉「魯班公」為信仰。當地組織了「小木花匠團錦森興」的神明會,每年舉行祭祖、繞境和「魯班公宴」等工藝華會,這表明木工藝在當地的發展和規模。這些木工藝師們繼承了傳統技術,並將其發展成當代藝術創作,保持著傳統木工藝的繁榮。

相關文章

2023-11-09

朝陽派(祖師張朝陽,傳張清根先生,再傳張錦濤先生),陳明山先生師承張錦濤先生。 遷居嘉義縣後,開枝散葉,傳徒張水清、洪武雄、陳明山、林丙皇、,洪武雄傳徒賴登祥,今之戲劇布景彩繪工作者,師承可說源於嘉義縣,故有「嘉義縣是戲劇布景的故鄉」之說。 (二)陳明山師承臺灣民俗戲劇布景祖師張朝陽的第三代傳人張錦濤為師,學習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曲布景,早期曾是黃海岱、黃俊雄布袋戲團專任布景彩繪師,目前專門從事醮壇、藝閣及傳統布袋戲劇布景等相關彩繪,作品題材多以五顏六色的布景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為主。

2023-11-09

林瑞華先生是台灣傳統腳踢轆轤拉坏抓栓技藝的保存者。這項技藝源自中國,由福州師傳入台灣,而林添福老陶師是台灣第一代承襲此類技藝的人。林瑞華先生作為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將父親林添福的陶詩藝技傳承下來,並珍惜前人的智慧,保留了這種傳統的腳踢轆轤拉坏抓栓技藝。他擔起了承先啟後的責任,使得這項傳統文化技藝得以延續和流傳。

2023-11-08

十餘歲置身於台北,拜下泉州派藝師。學藝時間初為照料師傅起居,後開始接觸磨砂修光、修胚等雜務。於服兵役後回嘉義落腳,開始駐紮於雲嘉南各佛具店進行打粗胚。工藝精巧傳神,因此,曾一日開釜粗胚高達5至6尊,可見洲司當時之重要地位。後深耕於北港鎮,經營神山堂雕刻社。後期接觸林派(林起鳳司)泥塑佛像,融合運用於泥塑及木雕。然,於洲司作品可見到融合泉州及泥塑、林派工藝精髓。 目前為洲司獨立創作,無收學徒。傳統工藝分工細膩,技藝精湛,為雲嘉南佛像雕刻業界知名木雕藝師之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