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鉋藝術大師,傳統與創新完美結合

新北市土城區

製鉋工藝-詹益農

製鉋工藝-詹益農

新北市土城區

製鉋藝術大師,傳統與創新完美結合

製鉋工藝-詹益農

2023-11-01

詹益農先生是一位專精於製鉋工藝的藝術家,他精通鉋刀製作的各個工序,包括刀形設計、刀片研磨、鉋身選材以及鉋座角度等。他的作品不僅在使用功能上極為考究,更注重材質造形,展現出典雅器形之美,具有藝術性。這種特質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藝術價值的登錄基準。

他的製鉋工藝不僅遵循傳統技藝的工序和工法,並且過程繁複而嚴謹,超越一般工具製作的概念,顯示出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的標準,被視為構成傳統藝術的特殊藝能表現,技法優秀的登錄基準。

詹益農先生的鉋刀作品融入傳統木作需求,具備閩南風格,展現資質機敏和高超技藝。他製作的鉋刀不僅與日本、西洋風格迥異,更開創了台灣獨特的風格,被當地民間木器匠師廣泛使用。這種地方性和獨特風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的標準,被認可為在傳統藝術領域具有價值和地位,並具有地方色彩或流派特色的登錄基準。

此外,他近年來受邀至臺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授課,並且創作眾多優秀作品,受到校方高度評價,這也為他的藝術成就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2023-11-08

王永川,國校畢業後,父親王西海是從事頂下桌的木工師父,在其耳濡目染之下,看著前人的作品,靠著自己的分析揣摩,不斷的研究開發,竟也無師亦通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從事神轎製作已有57年的歷史,作品散見全國各地,以臺南市最多。目前在臺南市從事大多神轎製作傳統工藝的師傅,皆是從王永川大轎學藝成功,自行創業,是永川伯感覺最欣慰的事。 對於作品期創造題材多自己決定,在工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則是設計圖的繪製,至於雕刻則是待設計圖一擬出,將影印圖稿貼在木材上,照樣雕刻即可。

2023-11-10

張秋山匠師所製作的糊紙作品,承襲茂興齋四代的製作傳 統,不僅技術熟練製作出民間需求的各項糊紙類型,就人 物、屋厝的造型比例、用色搭配上皆充滿著傳統美感特質。茂興齋糊紙店為臺北地區罕見的百年糊紙之家,張秋山匠師傳承父執輩的手藝,糊紙世家的背景讓張秋山匠師有機會前往大臺北各地施作大型靈厝糊紙。張秋山匠師施作的大士爺、靈厝的風格完全體現了臺北各地糊紙藝術的地方色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