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雕-董坐

螺溪石硯雕-董坐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螺溪石硯雕-董坐

2023-11-01

董坐是彰化縣二水鄉螺溪石硯製作的專家,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硯雕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選材和塑型技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他的作品在當地獨步全台,具有特殊性。董坐的硯雕技能源自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硯雕名家董壬申,董坐從小即開始學習硯雕技巧,並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持續創作。

為了推廣製硯藝術,董坐於1992年成立了董石藝術館,這是二水鄉員集路上的第一家以展售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為主題的展館。董石藝術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硯雕藝術的場所,還提供個人工作室開班,並透過文建會、彰化縣政府進行硯雕傳承工作。他的工作室和藝術館成為當地硯雕藝術的重要場所,也反映了他對硯雕技術傳承的高度熱忱。董坐的傳統硯雕技能和對文化傳承的貢獻使他成為當地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的傳統藝術保存者。


春秋時代已有「古硯」,唐宋大盛,歷元、明、清至民國仍興盛。「文房四寶」中的「硯」材料有磚、瓦、石、玉、陶等,但以石材為正,因為石質好的名硯,容易發墨且耐磨還可欣賞它的色澤、外形、聲音、觸感、雕飾等,因此「石硯」是硯的世界裡的主流,從古至今使用者或收藏者,皆最重視石硯。 螺溪石出自於臺灣中部的濁水溪,主要採集地為濁水溪中上游段沿岸兩側之北岸的村落,但非整條濁水溪都出產「螺溪石」。濁水溪所產的礦石種類繁多,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種。濁水溪舊名為「螺溪」,因此稱此種石質特殊適合製硯的石頭為「螺溪石」,幸而臺灣開發較晚,開臺之初,詩文書畫風氣少,不重筆墨生產,使得臺灣「螺溪硯」隱華於泥沙中至近代但追溯清朝時期,臺灣就已出現螺溪石製硯的相關文獻,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螺溪石並未被大量採拾製作成硯。直到日治時期因與建自二水至林內鐵橋時,監督工程者無意間發現螺溪中大黑石,其質性特殊適合製作硯臺,故以螺溪石製硯的消息便就此傳開。 「螺溪石硯」受日人鼓舞曾名噪一時,臺灣戰後,政府官員大批來臺,習慣以毛筆示公文,而大陸淪陷後,大陸硯取得不易,導致螺溪石曾經一度供不應求。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之後「螺溪石硯」二度打開名氣,居於地利之便,取材容易,彰化縣二水鄉民紛紛投入製硯行列,鄉裡出現了十多家硯雕工廠。但隨工商業發達,書寫用具改變,除了書畫家之外,一般民眾不再使用硯臺,硯臺不再是書寫必備,加上大陸廉價貨打擊,「螺溪石硯」再度沒落,工廠紛紛關閉。雖大多硯雕者轉做它業,但仍有少數幾家繼續堅持傳統石硯雕刻的傳承。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省政府教育廳指示各縣市政府辦理「民俗技藝」研習活動,出身二水的前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基於愛鄉愛寶之情,在當時的政壇、藝文界積極推薦螺溪石現下。文建會、文化中心、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等政府單位也大力推展二水地區的石工藝。民國78年(西元1989年)硯雕耆老謝苗先生獲得第五屆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薪傳獎,對硯雕的肯定與鼓舞,令「螺溪石硯」之名再現生機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09

花蓮縣卓溪鄉山里社區發展協會與工藝師互動關係良好,能做為工藝師向外界展現其技藝之橋梁。胡正昌工藝師製作的成品,包括有一般裝東西的Beluwui,及裝獵物的Lawa。Beluwui的上方有反摺的編法,以加強其強度,且在連接背帶或頭帶的部分,其扣環收編得非常漂亮。

2023-11-09

莊武男師承洪寶真,從事傳統建築彩繪逾60年,瞭解彩繪各項工序流程,具彩、繪、畫之技能,並熟知傳統彩繪打底、工具製作之傳統知識。其彩繪佈局華麗飽滿、線條柔順流暢、用色典雅豐富、圖案運用靈活,尤以垛頭彩繪見長,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彩繪藝師。莊武男早年收徒多人,並持續於社區大學教授寺廟彩繪課程,長期投入傳統彩繪技藝之傳授,亦編撰打底、製筆工藝等教材,具備高度傳習意願及熱誠。莊武男熟悉傳統建築彩繪工藝與工序,並堅持採用南式彩繪工法,為文化脈絡下的適當保存者。

2023-11-10

陳志昇先生擅長從傳統典故中找尋創作靈感,代表作品包括官將首、八仙、鍾馗、神茶、鬱壘、達摩等塑形人物,作品造形生動、做工細緻,具備錫工藝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錫工藝技藝源自家族傳承已四代,熟知生活器皿、祭祀禮器,且擅長複合媒材運用,為傳統錫藝開創新領域,亦通過文化部重要結業藝生考核,具傳習之能力與意願。陳志昇先生為重要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之子,傳承系譜及在地文化,脈絡適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