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雕-董坐

螺溪石硯雕-董坐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螺溪石硯雕-董坐

2023-11-01

董坐是彰化縣二水鄉螺溪石硯製作的專家,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硯雕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選材和塑型技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他的作品在當地獨步全台,具有特殊性。董坐的硯雕技能源自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硯雕名家董壬申,董坐從小即開始學習硯雕技巧,並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持續創作。

為了推廣製硯藝術,董坐於1992年成立了董石藝術館,這是二水鄉員集路上的第一家以展售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為主題的展館。董石藝術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硯雕藝術的場所,還提供個人工作室開班,並透過文建會、彰化縣政府進行硯雕傳承工作。他的工作室和藝術館成為當地硯雕藝術的重要場所,也反映了他對硯雕技術傳承的高度熱忱。董坐的傳統硯雕技能和對文化傳承的貢獻使他成為當地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的傳統藝術保存者。


春秋時代已有「古硯」,唐宋大盛,歷元、明、清至民國仍興盛。「文房四寶」中的「硯」材料有磚、瓦、石、玉、陶等,但以石材為正,因為石質好的名硯,容易發墨且耐磨還可欣賞它的色澤、外形、聲音、觸感、雕飾等,因此「石硯」是硯的世界裡的主流,從古至今使用者或收藏者,皆最重視石硯。 螺溪石出自於臺灣中部的濁水溪,主要採集地為濁水溪中上游段沿岸兩側之北岸的村落,但非整條濁水溪都出產「螺溪石」。濁水溪所產的礦石種類繁多,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種。濁水溪舊名為「螺溪」,因此稱此種石質特殊適合製硯的石頭為「螺溪石」,幸而臺灣開發較晚,開臺之初,詩文書畫風氣少,不重筆墨生產,使得臺灣「螺溪硯」隱華於泥沙中至近代但追溯清朝時期,臺灣就已出現螺溪石製硯的相關文獻,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螺溪石並未被大量採拾製作成硯。直到日治時期因與建自二水至林內鐵橋時,監督工程者無意間發現螺溪中大黑石,其質性特殊適合製作硯臺,故以螺溪石製硯的消息便就此傳開。 「螺溪石硯」受日人鼓舞曾名噪一時,臺灣戰後,政府官員大批來臺,習慣以毛筆示公文,而大陸淪陷後,大陸硯取得不易,導致螺溪石曾經一度供不應求。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之後「螺溪石硯」二度打開名氣,居於地利之便,取材容易,彰化縣二水鄉民紛紛投入製硯行列,鄉裡出現了十多家硯雕工廠。但隨工商業發達,書寫用具改變,除了書畫家之外,一般民眾不再使用硯臺,硯臺不再是書寫必備,加上大陸廉價貨打擊,「螺溪石硯」再度沒落,工廠紛紛關閉。雖大多硯雕者轉做它業,但仍有少數幾家繼續堅持傳統石硯雕刻的傳承。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省政府教育廳指示各縣市政府辦理「民俗技藝」研習活動,出身二水的前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基於愛鄉愛寶之情,在當時的政壇、藝文界積極推薦螺溪石現下。文建會、文化中心、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等政府單位也大力推展二水地區的石工藝。民國78年(西元1989年)硯雕耆老謝苗先生獲得第五屆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薪傳獎,對硯雕的肯定與鼓舞,令「螺溪石硯」之名再現生機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08

林水養十三歲離鄉背井,到台北跟隨陳樂觀師傅學習雕刻神佛像,20歲學成之後,輾轉於全台各地、南北奔波,用心學藝,闖出自己的名聲。26歲時南下高雄市創業,開設龍山佛具店。1989年創立高雄市雕刻工會,榮任創會理事長。

2023-11-08

張貴珠、張鳳英母女熟悉完整全套之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舉凡製作線材乃至織作之各式技法無不精通,尚持有對傳統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之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之四種圖紋,該技法puniri(經挑)技藝最具南投賽德克族之在地特色,其紋樣及用色深具族群識別的功能,與同樣具織布工藝之鄰族花蓮縣的太魯閣族,仁愛鄉及以北的泰雅族殊異。目前霧社地區僅張貴珠母女保有最完整之puniri(經挑)技法,其技藝於在地無人出其左右,堪稱一絕。

2023-11-01

1966年由專業佛像畫家姨丈曾竹根先生的啟蒙。1970年初中畢業後到台南繼續向姨丈習藝。姨丈為了擴展劉家正老師的繪畫領域,將之帶往雲鵬工藝社(專業寺廟彩繪)拜師丁網先生(師承潘春原)。在此期間,劉老師仍常趁工作閒暇之餘向姨丈學習佛像畫。後因雲鵬工藝社專注於寺廟彩繪,精細處皆需另聘當時著名畫師潘麗水與蔡草如二人作畫,因而有幸師事兩位老師。於台南習藝前後共約10年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