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祖業,精湛竹編技藝五十載

苗栗縣苑裡鎮

竹籐編織-張憲平

竹籐編織-張憲平

苗栗縣苑裡鎮

繼承祖業,精湛竹編技藝五十載

竹籐編織-張憲平

2023-11-01

張憲平先生源自家族的藤、竹編織傳統工藝,自幼熟習編織技法。於民國六十二年(1971年),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他初次體認到竹藤編器的優雅之美。儘管當時臺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全部出走,張憲平不氣餒,反而積極走訪觀摩,並購回古老編器進行研究。他堅持超越前人的信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的領域。經過多年不斷修改和調整機器,他成功地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使竹片能夠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並致力於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

為了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張憲平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開始深入研究生漆髹塗技法。他四處請教觀摩,並反覆實驗,耗費大量時間在無數次失敗中取得經驗。最終,他成功創造出獨有的竹編器生漆髹塗技術,使細竹編藝作品得到最佳保護,延長了其保存時間,並使作品展現更優雅的外觀。他的竹籐編織作品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不僅跳脫了民藝品的實用層面,更成為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藝術品。這份堅持和創新,讓他的作品更加永恆,彰顯了傳統藝術的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泰武鄉)技術保存者沈萬順(Terorelailai,得路的·來賴)於1950年11月17日生於屏東佳興部落舊社。國小畢業後跟隨父親沈秋大學習木雕。直到父親八十歲過世後,於1996年他開始接手父親的木雕事業,在1997年,沈萬順以個人名義發表了第一件作品「母愛」。之後他積極參與每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大賽,在 2000年時獲得全國文藝季原住民木雕獎器物類第一名。萬順的雕刻風格承襲其父親沈秋大,以難度較高的立體木雕為主,甚至常有巨型雕刻的作品,而彩繪是其常用技法。沈萬順的木雕作品上色技巧與用色習慣同樣承襲自父親,通常以油漆上色,木頭原色為基底,再施以黃、紅、白、黑等色點綴,透露出原住民與土地共生與共榮的關聯性。在刻劃人物上,沈萬順以粗厚矮壯的身軀、臉部鮮明的T字部位,形成純樸堅毅的人物造型風格 。作品特徵為臉部有明顯的雙眼皮與高鼻梁,左、右鼻翼有裝飾性的弧線,嘴角含笑,顯得獨樹一格。此外,沈萬順所代表的沈家,與同在佳興部落發展雕刻的高家,兩家風格差異最大之處在於人像臉部所面對的方向。高家的創作中,人像臉部大多偏向左側或右側;而沈家的人像雕刻則是臉部朝前,沈萬順的木雕人像作品中,幾乎全部都是臉部朝前,僅有極少數的一、兩件人像作品臉部朝向側面 。沈萬順的作品中,不管是大型的人物木雕或木桌椅,皆深刻地體現排灣族部落文化,並有深厚的部落意識,連結部落土地與族群歷史,呈現排灣族貴族平民階級社會的特色,以及傳統生活樣貌。

2023-11-01

王錫坤先生是响仁和鐘鼓店的傳承者,他以優秀的製鼓技藝,彰顯了台灣傳統鼓藝的獨特之處。在鐘鼓店的經營中,王錫坤先生不僅展現了傳統鼓藝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更以其開創性的研發,成功推出了非牛皮鼓,為台灣鼓藝帶來嶄新的面貌。响仁和鐘鼓店擁有超過80年的歷史,其持續的傳承和創新,使其成為台灣文化資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王錫坤先生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技藝的傳承,更在於他將傳統鼓藝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為後人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使得台灣的鼓藝文化得以持續繁榮發展。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