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新竹市東區

漆藝-彭坤炎

漆藝-彭坤炎

新竹市東區

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漆藝-彭坤炎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在彭坤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結構和型態的極致簡化,捨棄了一切依附物體和日常器皿的束縛。他在毫無憑藉的狀態下,掌握了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每天僅進行一公分的進度,耗時長達六個月方能完成一件作品。這種堆漆造型藝術獨具特色,引起了國際藝壇和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漆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在商周時代,漆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食用、建築、養生、儀式等多個領域。漆器不僅是古代政府重視的生產事業,也是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器的製作主要依賴漆樹提煉出的漆,其黏性和美麗的光澤使得漆器具有強固耐用、防水、美觀等特點。

在台灣,漆器的歷史根源深厚,日本統治時期設立的漆器工場促成了當代漆器藝術家的源源不斷。雖然漆器市場在六十年代逐漸萎縮,但藝術家們如彭坤炎以創新的視角和堅持的精神,使得漆器藝術在當代依然繁盛。

相關文章

2023-11-10

梁晊瑋先生是一位熟知古琴髹漆知識、技藝及表現形式的藝術家。他擅長古琴髹漆這項琴器專屬的漆工藝技法,並且具有傳習能力和傳承的意願。梁晊瑋先生的師承賴作明藝師,這也強調了他在傳統文化脈絡下的學習背景。師事於賴作明藝師,意味著他得以在文化的庇護下學習和發展,成為這個領域中的合適者。

2023-11-08

張胡愛妹女士自8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織布經驗,其技法純熟,獨自創新的彩虹橋編織,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另外張胡愛妹女士並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且精通賽德克族口簧琴吹奏、傳統歌謠吟唱等,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在地方深具知名度。

2023-11-10

黃煥彰1957年生於埔里鐵山里,為家中長子,自幼與紙為友,13歲(1970年)開始協助紙廠作業, 22歲(1979年)退役後,全力投入家族事業,一身手抄紙技藝皆承其父親黃耀東嚴謹訓練。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黃煥彰先生具有長期造紙經驗,從辨識原料優劣、材料處理、技術產品研發、配方、打漿、抄紙、烘紙等手工造紙技藝皆嫻熟,能製造上百種類紙張,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黃煥彰先生自幼與紙為友,日後繼承家業,所帶領之廣興紙寮,於民國80至90年代即成立了抄紙體驗營,推廣保存傳統手工紙文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黃煥彰先生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在面臨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仍能保持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