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工之道生生不息木雕大師

彰化縣福興鄉

傳統木雕-黃紗榮

傳統木雕-黃紗榮

彰化縣福興鄉

巧工之道生生不息木雕大師

傳統木雕-黃紗榮

2023-11-01

黃紗榮先生是一位具有四十多年木雕藝術經驗的藝師,他從小學時期就開始學習神龕雕刻,並在日籍師父的指導下,掌握了繪圖與欄杆雕刻的技藝。他的刀法乾淨俐落,曾獲得全國美展工藝類首獎、臺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首獎,並獲得大墩工藝師的稱號,具有卓越的藝術性。

黃紗榮先生擅長使用「欄橺雕刻」手法,他的作品展現了梅蘭竹菊搖曳的風采,具有特殊性。他堅持手工整體雕刻,讓木雕藝術成為當地的傳統文化,具有地方性。他在國內外獲得多次獎項,證明了他在木雕藝術領域的卓越造詣。

黃紗榮先生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他的作品中,還體現在他對傳統木雕藝術的堅持和熱愛。他的作品不僅具有藝術性,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台灣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他的才華和努力使得他成為本縣「傳統藝術」保存者的榜樣。

鹿港在清道光年間成為了台灣中部的登陸經營墾殖據點,並吸引了定居鹿港的移民,尤其是來自泉州蚶江的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貿易活動,並重視當地寺廟建築的發展,聘請泉州匠師來台灣建造寺廟,帶動了雕刻和彩繪技藝的興起。

在日治時期,鹿港的家具業開始蓬勃發展,被稱為「頂角吳隨意,下角蔡義和」。日本商人引進了井波雕,並教導當地的師傅製作家具附件欄間,這成為了當地的熱門行業,許多工廠以生產外銷到日本的欄間為主要業務。這一時期的木工藝迅速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雕刻人才。

至今,鹿港仍然擁有豐富的木工藝傳統,並以供奉「魯班公」為信仰。當地組織了「小木花匠團錦森興」的神明會,每年舉行祭祖、繞境和「魯班公宴」等工藝華會,這表明木工藝在當地的發展和規模。這些木工藝師們繼承了傳統技術,並將其發展成當代藝術創作,保持著傳統木工藝的繁榮。

相關文章

2023-11-08

陳啓村自國小畢業後,14歲開始師承福州籍林光華老師的光華佛店學習雕刻佛像,經歷四年磨練,於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學成出師,進入當時臺南頗具盛名的福州派「人樂軒佛像雕刻店」擔任頭手初胚師傅,工作之餘積極走訪各地寺廟,並帶著相機仔細記錄寺廟的神佛像及建築木工藝的木雕技法與表現意象,奠定木雕的重要基礎。退伍後積極學習素描與雕塑,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自行創立啟村雕塑工作室。

2023-11-10

林清河出生於做陶世家,從小就在泥土堆長大。從小就曾為家裡窯場放牧水牛(註:早期還沒有練土機時,大部分的窯廠都有飼養水牛來協助練土(踩土))。年紀漸長,除了上學外,都要在窯場幫忙,因而學習到許多做陶技術與經驗。 1977年,父親林双喜先生因為兄弟分產獨立經營添興窯。1979年,林清河返家接手協助父親管理添興窯,1980年起由於林清河已經熟稔相關營運,父親双喜先生集另外進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經營壽險業務,走上人生的第二春。自此,林清河即獨立挑起添興窯的經營。

2023-11-09

林瑞華先生是台灣傳統腳踢轆轤拉坏抓栓技藝的保存者。這項技藝源自中國,由福州師傳入台灣,而林添福老陶師是台灣第一代承襲此類技藝的人。林瑞華先生作為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將父親林添福的陶詩藝技傳承下來,並珍惜前人的智慧,保留了這種傳統的腳踢轆轤拉坏抓栓技藝。他擔起了承先啟後的責任,使得這項傳統文化技藝得以延續和流傳。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