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絲傀儡技藝

臺北市

跳鍾馗-林金鍊

跳鍾馗-林金鍊

臺北市

懸絲傀儡技藝

跳鍾馗-林金鍊

2023-10-13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臺灣的跳鍾馗應該來自於福建和廣東戲班的習俗,但臺灣近代跳鍾馗的科儀,已是不同戲劇交流,以及與道士和法師的符咒、科儀混合的結果。目前臺灣跳鍾馗的演出形式有二,一種是由演員扮演鍾馗一角進行儀式,另一種則是由藝師操作傀儡戲偶來執行儀式。

景春堂掌中劇團的林金鍊所使用的鍾馗戲偶,是屬於傀儡戲中的懸絲傀儡偶,臺灣的傀儡戲於清代隨著福建移民來到臺灣,分為南北兩派,北傀儡以除煞科儀為主,喜慶為輔。跳鍾馗不僅是其演出的基本項目,也時常是民間請傀儡戲班演出的主要目的。掌中戲班和傀儡戲班的跳鍾馗,皆由師傅操弄懸絲傀儡,布袋戲班的跳鍾馗應源自於傀儡戲班。

懸絲傀儡的跳鍾馗是由北臺灣的傀儡戲班和後來的布袋戲班,從清代保存至今。林金鍊(1933-)為臺灣目前跳鍾馗的資深傀儡藝師,其先跟隨身兼道士和布袋戲演師兩份差事的父親林祥,耳濡目染地學習布袋戲和民俗技藝。18歲起師承李天祿(1910-1998)學習布袋戲,其後向陳溪(生卒年不詳)學習符法和道士科儀,兼具跳鍾馗與布袋戲技藝。後來林金鍊用父親的團號「景春堂」,專心研究跳傀儡等民俗技藝,並成立景春堂傀儡掌中劇團。林金鍊改變了跳鍾馗儀式表演,在儀式布景方面,主壇前增加了絢麗的五色布,科儀方面加入了蓋碗、畫符,甚至加入了臺詞口白幫襯。除了完成驅邪、祈福等目的,也提升欣賞效果。林金鍊歷年曾參與臺北燈會的主燈祈福、西門紅樓開幕、新舞臺的啟用典禮等等,並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榮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奬。

相關文章

2023-10-13

大墓公或稱為義塚公,元名為古村坡塘義民公,其成立有兩種傳說。一為據傳兩百多年前各村莊組有鄉防隊,以禦盜匪。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間,林爽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組織臺灣天地會,起義於彰化,全臺鄉勇響應。臺北以林小文為首,擺接堡(今土城、板橋、中和地區)壯丁,盡前鬢髮應之,一時大戰於柑林碑,時有良民欲糾眾以鎮兵亂,清廷誤認為天地會黨人,良民盡皆冤死於獄,而後真相大白,清廷乃表聖諭厚殮;二為大墓公旁另有一座「義塚萬善公廟」,墓碑上刻有「難民萬善遺骸墓」字樣,碑立於嘉慶十年(1805),清明日。

2023-11-02

保存者孫榮輝先生具有深厚的戲劇家傳,他刻苦習武、學戲,廣泛接觸各種劇種,並融合精華,塑造出獨特的歌仔戲演出風格,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這種表演藝術的多元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有藝術性。

2023-11-10

臺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於清朝乾隆初年,墾民為求渡臺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隨行,行經樂成宮現址時因神靈顯異,於是將神祇暫奉於此,直到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廟。後歷經多次改建,日治時期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重修正殿完成後,信眾曾返回大陸湄州的天后宮進香,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公告為臺中市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擴建後殿,始成今日規模。著名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相傳為清道光初年間,當地稻作病蟲害嚴重,今日臺中市大里、烏日、太平、霧峰等區十八庄農民,恭迎「旱溪媽」前往遶境賜福,遶境活動流傳至今,成為全臺遶境時間最久宗教活動。每年遶境固定於農曆3月1日起駕出發,22日返回樂成宮,遶境路程固定,23日媽祖聖誕當天信眾齊為神明祝壽,民國97年(公元2008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登錄為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