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2023-10-13

當先民開拓澎湖之際,道教亦隨之傳入。澎湖縣廟宇法師派別有普庵派、閭山派、疑似摩尼派三派,小法與乩童均為廟宇最基本且最密切的神職人員,小法祭祀科儀為宮廟各種神明慶典、廟會表演重要儀式,為本縣民間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雖來自原鄉,但在澎湖各宮廟裡,隨著年度固定的祭祀和配合宮廟的各類活動,已然傳承數百年,不論是普庵派、閭山派、或者疑似為摩尼派的三個系統,於此一一被延續,透過祭祀科儀,澎湖小法仍然完全保留其傳統性,且在宮廟文化中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2.澎湖宮廟眾多,小法系統雖全為上述三系統,但在各自發展的脈絡上,有其特色,各種法事和大型活動上,呈現在地色彩,諸如王爺信仰的迎王、送王;宮廟修建的入火、出火等。不但延續傳統的科儀,也有地方運作上的特殊作法,形諸於外的則從法服的搭配穿著,到法器上的應用,其地方性的特色和價值不言可喻。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有其發展背景,各系統派別在各村發展上固然有其脈絡,但也有部分因故而停輟,再求助別村別派傳習。因此,有淵源深而傳承遠的眾多宮廟小法祭祀科儀,也有半途改絃而豐富了演變事蹟者,構築成一種既單純又時出成規的演化現象,其歷史性值得深入探討和記錄。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是為廣大的信眾與他們信仰的神祇而服務,其傳承和科儀皆有定規,但在澎湖宮廟的演化與廟會活動的多樣性,使之結合成相當具有文化性的體質,無論在送王或者宮廟入火等大型活動的祭祀上,皆有繁複的儀式與豐富的詮釋,構築成十分可觀的「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文化。

相關文章

2023-10-13

大墓公或稱為義塚公,元名為古村坡塘義民公,其成立有兩種傳說。一為據傳兩百多年前各村莊組有鄉防隊,以禦盜匪。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間,林爽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組織臺灣天地會,起義於彰化,全臺鄉勇響應。臺北以林小文為首,擺接堡(今土城、板橋、中和地區)壯丁,盡前鬢髮應之,一時大戰於柑林碑,時有良民欲糾眾以鎮兵亂,清廷誤認為天地會黨人,良民盡皆冤死於獄,而後真相大白,清廷乃表聖諭厚殮;二為大墓公旁另有一座「義塚萬善公廟」,墓碑上刻有「難民萬善遺骸墓」字樣,碑立於嘉慶十年(1805),清明日。

2023-09-18

承襲龍潭龍鳳頭八音系統的謝旺龍先生,自 19 歲開始學習八音,歷經八音從喜慶拚場的熱鬧興盛,逐漸不再成為婚喪喜慶儀式的要角,其師徒制的傳承、口傳心授的指導模式也逐漸隨著文化沒落而消失。

2023-11-15

家將團成員以堂上鑾生及鑾生之子為基本班底,1925 年正式成立『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團,並於台灣光復前丶後即參與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台灣光復後東港盛大舉辦迎王祭典為壬辰正科東港第一次迎王(西元 1952 年民國 41 年)平安祭典繞境活動,時至今日仍然在每次的東港迎王祭典參與平安逸境慶典活動。共意堂為家將專屬堂號,首字為共乃邢府三千歲之堂號,共善堂之首共字,其次字為意,一方面為紀念邢府三千歲向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借家將配合奉旨出巡,另一方面乃配合全臺白龍庵之家將堂號如意增弄堂之意字,故而請旨成立共意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