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2023-10-13

當先民開拓澎湖之際,道教亦隨之傳入。澎湖縣廟宇法師派別有普庵派、閭山派、疑似摩尼派三派,小法與乩童均為廟宇最基本且最密切的神職人員,小法祭祀科儀為宮廟各種神明慶典、廟會表演重要儀式,為本縣民間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雖來自原鄉,但在澎湖各宮廟裡,隨著年度固定的祭祀和配合宮廟的各類活動,已然傳承數百年,不論是普庵派、閭山派、或者疑似為摩尼派的三個系統,於此一一被延續,透過祭祀科儀,澎湖小法仍然完全保留其傳統性,且在宮廟文化中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2.澎湖宮廟眾多,小法系統雖全為上述三系統,但在各自發展的脈絡上,有其特色,各種法事和大型活動上,呈現在地色彩,諸如王爺信仰的迎王、送王;宮廟修建的入火、出火等。不但延續傳統的科儀,也有地方運作上的特殊作法,形諸於外的則從法服的搭配穿著,到法器上的應用,其地方性的特色和價值不言可喻。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有其發展背景,各系統派別在各村發展上固然有其脈絡,但也有部分因故而停輟,再求助別村別派傳習。因此,有淵源深而傳承遠的眾多宮廟小法祭祀科儀,也有半途改絃而豐富了演變事蹟者,構築成一種既單純又時出成規的演化現象,其歷史性值得深入探討和記錄。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是為廣大的信眾與他們信仰的神祇而服務,其傳承和科儀皆有定規,但在澎湖宮廟的演化與廟會活動的多樣性,使之結合成相當具有文化性的體質,無論在送王或者宮廟入火等大型活動的祭祀上,皆有繁複的儀式與豐富的詮釋,構築成十分可觀的「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文化。

相關文章

2023-11-08

北港老塗獅,創辦人黃清塗(1930一2014),享壽86歲,綽號老塗獅,臺灣雲林北港人,武術家及中醫家。 北港老塗獅創辦人黃清塗出生於昭和5年(1930),出自北港勤習堂,30年代師承北港勤習堂第三代陳水來老師父(黃清塗之義父),學習武術、白鶴獅陣及白鶴獅製作技術,後來初設舘號為「北港勤習堂 鳳陽國術舘」,民國49年(1960)以自家班底跟隨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聖誕遶境,後來舘號正式更名為「北港老塗獅」。

2023-11-03

南管音樂是台灣漢族的重要傳統音樂項目,其固有的傳承制度使得音樂的詮釋和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這種音樂在藝術性上既充滿古樸色彩,又具有精湛的技藝。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面臨著逐漸失傳的危機。張鴻明先生作為南管音樂的保存者,在南管音樂的歷史、傳承以及藝術性方面呈現了完整的代表性。他不僅在音樂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還致力於培養後進人才。他的努力和貢獻使得他成為台灣南管音樂的典範,代表著這個古老藝術形式的傳統和價值。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