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地社頭遶境祈福

桃園市大溪區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桃園市大溪區

與在地社頭遶境祈福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2023-10-13

大溪普濟堂原本鸞堂信仰中的扶鸞儀式約在昭和初年(1926)結束,普濟堂開始朝向公眾廟宇發展,並透過每年農曆6月24日的遶境儀式不斷擴張其影響力及信仰圈,成為大溪區及復興區重要的神明信仰,這項遶行範圍廣及兩個行政區域的神明遶庄儀式,更是全區每年最重要的宗教慶典活動。

普濟堂遶境儀式與大溪地方居民自主成立的社頭組織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樟腦業沒落以後,大溪在地知名實業家簡阿牛與其他股東呂建邦等,前往九份開採金礦,後來因無法順利尋得礦脈,這群到九份開採金礦的大溪人,請關聖帝君去點坑位,果然一點就中得金無數,幫助這群投資者、工頭及工人採金致富。這些外出工作的大溪人,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保佑,股東之一黃丙南,向一同前往九份採金者集資為關聖帝君建神轎,並在大正6年(1917)組成同人社參與遶境,雖然普濟堂早在大正3年(1914)就已開始在關聖帝君聖誕日舉行遶境儀式,但一直要到同人社加入後,才引起街上各行各業人的重視,在同人社成立後沒多久,大溪地區共成立8個以職業、聚落為成立基礎的社頭;三層新勝社、興安社、永福永安社、協義社、三層福安社、大有社、永福同義社、共義團等8個社頭參與遶境儀式,連同較早成立的同人社及樂安社,和陸續成立的樂豳社、農作團、慶安社、慶義社等,僅在日據期間,大溪地區就成立了15個社頭參與這項盛事。時至今日,大溪全鎮共成立了32個社頭參與普濟堂關聖帝君遶境儀式,按普濟堂所公佈的社頭排序表如下:同人社、大有社、興安社、協義社、慶安社、樂安社、慶義社、新勝社、共義團、福安社、永安社、農作團、仁安社、同義社、樂豳社、農友團、聯合西樂隊、振興社、大溪聖母會、老人會、聯聲西樂隊、鎮豐社、同義堂、東興社、金鴻慈惠堂、一心社、百吉慈惠堂、溪洲忠義堂、帝君會、人人社、玄元社、溪洲福山巖。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信仰,象徵著大溪鎮民從過往以家族及血緣做為認同基礎的型式,轉型為對大溪這塊土地及地方人際網絡的認同與支持。大力支持普濟堂立廟及參與廟務的仕紳們,雖來自不同的家族,但因彼此在事業上、生意上及支持公益事務上互動密切,進而大力支持具商人守護神性格的關聖帝君信仰,此舉不但重組地方人際脈絡連結,更建立在地居民對於大溪這塊土地的認同,這個轉變過程即是過去臺灣社會移民者重血緣、在地人重地緣的典型。

相關文章

2023-11-14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創建於1711年(清康熙50年),為臺南三所清代官建城隍廟之一。縣城隍夜巡起於1970年代城隍爺之神示,早年為不定期,並曾中斷數年,2007年起定期於農曆7月過後首個周六下午進行至當日深夜,模式固定並延續迄今。本民俗屬農曆7月後之祭儀,意在驅鬼除煞,每年依神示之路關,於舊府城四城門內之範圍進行夜巡,捉拿逾期未歸之鬼魂,並於城隍爺擇定之路口進行「路祭」。本民俗為府城地區唯一定期舉辦之城隍夜巡,辦理迄今獲地方信眾高度認同,已成府城地區城隍信仰活動中重要之一環,極具獨特性與在地性。

2023-11-13

台灣原住民族中至今仍保有傳統製陶技術者,僅存阿美族與雅美族。在與漢人大量交易日常生活器皿之前,陶器在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被使用。依器皿的用途分類,包括水壺、飯鍋、飯碗、陶甗、酒杯、酒瓶、祭器等。由於陶土的地理分佈,東海岸的阿美族社會形成了太巴塱、豐濱部落等製陶中心。在鐵鋁鍋不易取得的年代,豐濱部落每年於五月集體製陶一次,幾乎每戶有一位婦女,每人製作二、三十個不等,以供自用。

2023-11-02

范姜新熹是桃園縣客家八音界的傑出教育者和藝術家,自十三歲開始學習客家八音,並在十七歲時開始教授八音,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豐富教學經驗。他所教授的學生遍及桃園縣,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八音樂手都是他的學生,人數達三百人以上,顯示了他在八音教育上的卓越貢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