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子弟傳承戲曲藝術

臺北市大同區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子弟傳承戲曲藝術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2023-10-13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台北靈安社謝范二將軍平日供奉於台北霞海城隍廟內,至清末迄今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皆擔任霞海城隍輿前開路壓陣北管社,謝范二將軍老祖為北台灣開光最久的神將,迄今已一百四十一年,也是臺北市現存歷史最悠久北管子弟團體。 謝范二將軍將軍分別名為謝必安及范無救,台北霞海城隍廟內靈安社謝范二將軍神龕外兩副對聯分別為「必難瞞我善惡正邪皆立判,安得欺人是非曲直總先知」及「無須奸宄到此門來他戰慄,救應忠良隨何處去我扶持」,第一個字即分別為「必、安、無、救」四個字。

台北靈安社成立於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為臺北大稻埕八大軒社中最早成立之軒社,迄今已有141年之歷史。

神將陣頭包括謝、范二將軍與文、武二判官,不僅造型獨特、且其出陣儀式、配帶物件與藝員衣著等,均具典範性效用。

台北靈安社是廟會活動的重要支援性組織,出動神將陣頭,結合各寺廟之神明祭典,是形成本市民間風俗信仰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

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以及典範性,台北靈安社不僅將相關文物保存良好,並具傳習功能及適任保存工作,確實值得登錄保存。

相關文章

2023-11-13

建於乾隆27年(公元1762年)的九如鄉三山國王廟,是台灣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大王爺與麟洛鄉姑娘徐秀桃「神人聯姻」的傳奇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地方相傳大王爺出巡到麟洛鄉,看到民女徐秀桃一見鍾情,因而結為連理,每年初二王爺奶奶便要回麟洛鄉娘家走走,成為九如、麟洛鄉的年度宗教盛事。早期加蚋埔族人每遇乾旱時,即由部落頭人召集長老和尪姨會商準備前往水源頭祈雨。祈雨時所有參與的族人都必須唱祈雨歌,因此須於一個月前開始練唱。祈雨地點大都在口社溪上游舉行,其中曾有一次移往沙漠村的"海神宮"舉行,甚至也有遠走旗山地區的"姜仔寮"祈雨的傳說。

2023-11-13

新營太子宮為臺灣太子廟信仰的開基祖廟之一,神像歷史悠久,分靈遍及海內外,更擔任北港朝天宮、鹽水港護庇宮、臺南大天后宮等廟之先鋒官一職,再加上懸於舊廟正殿上方的「奉玉旨勒令」旨牌,這些不同形式的「權威」使得新營太子宮逐漸形成臺灣三太子信仰之祖廟,而名揚內外。

2023-11-07

陳美珠和陳寶貴是一對搭檔演出說唱唸歌多年的藝人,合作無間,技藝純熟。陳美珠擅長即興戲曲語言,多角色嗓音變化,加上樂器伴奏,展現獨特魅力;陳寶貴具南管、歌仔戲底蘊,咬字吐音,充滿韻味,並擅長編劇敘事,二人組合堪稱臺灣說唱藝術的絕配,具有高度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登錄的評定基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