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慈護宮媽祖肚中有媽祖

新北市金山區

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

新北市金山區

金山慈護宮媽祖肚中有媽祖

金包里慈護宮

2023-10-12

金包里慈護宮相傳創建於清嘉慶十四(1809)年,最早由先賢黃士進捐獻廟地,地方士紳募款興築而成。金包里地區媽祖廟舊址位於現廟附近之停車場地區上,所供奉媽祖為現今慈護宮內所供奉之「大媽」。

後來,居民在野柳海邊的岩洞(今尊稱為「媽祖洞」)中發現一尊媽祖像,當地居民不忍媽祖像無處可歸,便決定將其移至廟中接受供奉,即選中位於野柳地區附近的金山地區蓋廟奉祀。慈護宮興建完成後,請原先金包里中的「大媽」入廟,再請從野柳來的「二媽」入廟,接受奉祀。

現廟的規模有二進,分別為前殿與正殿,兩殿之間用天井與廊道相連,格局精巧,建築特色經初步了解可知,大木匠師陳應彬一派在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時曾主持過慈護宮的整修工程,因而慈護宮的大木結構可看出帶有漳派的風格。


寺廟左右兩側過水廊連接前殿與後殿,正中央有天井,陽光可由天井反射入殿內,而四周無壁有柱的過水廊亦具備通風功能。 慈護宮的前殿、兩廊與正殿仍採用傳統木結構,前殿「架內」用「三通三瓜」,前步口用「看架斗栱」與「網目斗栱」正殿「架內」用「三通五瓜」,前厚「大方」棟架。這些皆以榫卯結合。 前簷步口以斗栱及枋材待搭接成網狀,該面如意斗栱分別以藍、綠、紅三色分層化暈為栱及圓斗表現,並出挑螭虎栱等,形成網目斗拱,斗上豎立渾圓有神的人物木雕,以「封神榜」等人物為取材。 正殿前步口的捲棚軒下可見到一對獅型斗座趴在步通之上,斗座上方的雕刻題材以花鳥與人物戲齣為主。

相關文章

2023-11-03

舊名「新北勢庄」,屬六堆範圍,但與六堆其他地方卻有著不同的歷史。當地在康熙年間仍屬於閩南聚落,但在朱一貴事件時,客家人攻佔該村。乾隆年間築寨,設四座隘門,防止他族入侵,現僅存東隘門。此地原本客家伙房林立,但日據時期多數拆除改為今日所見之街屋,地名也同時改為「豐田」。

2023-10-31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創立於西元1896年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園建築北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東、西棟分別被指定為歷史建築。而老松國小旁也有了一座「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可供學童參觀學習。

2023-10-11

珠山聚落發展自元代,開基祖薛貞固世居同安,元至元五年(1345)薛氏因避難渡海至浯洲後,選擇太文山之南、龜山之西居住,將此地命名曰「薛厝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