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神明避難所

嘉義市東區

鎮南聖神宮

鎮南聖神宮

嘉義市東區

早年神明避難所

鎮南聖神宮

2023-10-12

「鎮南聖神宮」位於嘉義市東區共和路118號,興建於1777年(清乾隆42年) ,當時廟名為「鎮南宮」,主祀五府千歲。1832年(清道光12年)進士黃驤雲獻匾「福惠斯民」。1854年(清咸豐4年)首事田文增、韋珪生募款重修,並獻匾「鎮南古廟」。文昌閣則為1793年(清乾隆58年)知縣單瑞龍用築城樓之殘材所建。

日治時期1906年(明治39年)「鎮南宮」在強震中震毀,1915年(大正4年)由洪元高等人主倡修繕鎮南宮。1919年(大正8年)因文昌閣另有他用,先將至聖先師神位與五文昌帝君 神位移祀至嘉義三山國王廟(今嘉義市廣寧宮韓文公廳)。

1933年(昭和8年)闢建南門圓環時,廟地被徵用而遭拆除,於是向文昌閣協商出資購地後兩廟合祀,前殿祀五府王爺,後殿祀五文昌。1936年(昭和11年)新廟落成後改稱「鎮南聖神宮」,爾後由於皇民化運動,所有嘉義的廟宇變成3家(儒、佛、道),並統一將道教神明歸祀嘉義城隍廟,佛教諸佛菩薩集奉九華山北嶽殿,儒教先賢聖哲祀奉於鎮南宮。

戰後神像由信眾迎回,恢復「鎮南聖神宮」之名。1958年「鎮南聖神宮」重新整修,同年農曆十月初九舉行落成清醮。1961年,嘉義縣縣長黃宗焜為響應文化復興,於今嘉義公園東南角新建孔廟,並於1964年9月28日上午5時,由「鎮南聖神宮」奉迎孔子聖牌安祀於廟內的大成殿,舉行祭孔大典。此後,每逢國曆9月28日:每年教師節前夕,孔子聖牌皆會迎往孔子廟(今嘉義公園內)舉行祭孔大典,待爾後再迎回「鎮南聖神宮」安座 。「鎮南聖神宮」於2009年7月4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歷史建築本體包含鎮南聖神宮三川殿、正殿、後殿。

「鎮南聖神宮」為臺灣傳統廟宇建築,座向採坐東朝西向,為單層樓建築,三殿三進式格局,面寬三開間。其整體配置由外而內依次為三川殿、正殿、後殿。三川殿、正殿、後殿左、右山牆壁體採RC加強磚造構法,並在山牆設置高窗。三川殿的地坪與臺階為磨石子,立有二石雕蟠龍柱,柱頭有剪黏裝飾,左、右兩側龍虎堵為石雕壁堵;上部水車堵為灰塑製作而成,墀頭部分有交趾陶與憨番扛厝角剪黏裝飾;下部有螭虎吞造型櫃台腳。三川殿中門入口兩側有一對石獅,三川殿連托與吊筒為木雕並上彩。三川殿屋頂型式為三川脊,屋脊有福祿壽三仙剪黏裝飾。正殿和後殿屋頂型式為硬山式;屋面鋪設紅色筒瓦,並有瓦當與滴水收邊 ,正殿屋脊有行龍造型剪黏。正殿與後殿間設有採光天井及左右過水廊。正殿和後殿牆體多為磚、土、石等材料砌築。

相關文章

2023-11-03

汐止老街,是從汐止火車站到禮門街這短短一千公尺的中正路,舊稱為「水返腳街」,曾是基隆河畔重要的貨物轉運站,有「汐止第一街」之稱。過去的繁榮留下許多歷史遺跡,沿街建築部分還保存著傳統的紅磚牆、巴洛克風格式洋樓,過往的輝煌留下許多歷史遺跡,如牛稠頭碼頭、公有市場、農倉、教會、隘門遺址等,亦不乏三代經營的老店,包括米店、布商、藥行、香鋪等。沿街建築部分仍保有長條街屋的傳統風格。

2023-10-31

南屯老街指「犁頭店街」,即今之南屯里,原屬巴布薩平埔族之大聚落。清康熙年間,浙江定海總兵張國與其僚屬在此地招佃墾荒,移民湧集,農具製造與販賣運應而起,打造犁頭農具的店舖聚集,形成農產品交易中心,稱之為「犁頭店街」。「三角街」「南屯市場」「萬和宮」「端午節民俗活動」已成為南屯孩子共同的、美麗的回憶。

2023-10-12

關於碧雲禪寺緣起,根據碧雲禪寺眾法師口述,蕭世源整理的《碧雲禪寺》廟誌中的記載,由於當地觀世音菩薩顯靈的傳說,於是當地信眾蔡陣、陳水、陳祿等人發起,並由信眾陳仁鑫邀請當時臺南超峰寺的住持義敏老和尚到本地看風水,爾後在大正年間,信眾們發起募捐,佛寺以俗稱「竹篙厝」的建築方式興建,材質主要是竹材和木材,並在隔年完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