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七娘媽歡喜轉大人

臺南市中西區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

臺南市中西區

七夕拜七娘媽歡喜轉大人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

2023-10-12

七夕乞巧原是傳統社會的民俗活動,具有古昔生活傳承的價值意義,在臺南市七夕夜晚拜七娘媽生仍存在社會生活中,後轉換成為做十六歲的科儀,更是臺南在全臺灣至今唯一保留的成年禮。

做十六歲是從「拜契」及「捾絭」發展出來的成年禮科儀,其意義在肯定生命的成長與學習,即使面對社會的變遷與社會學習,即使面對社會的變遷與社會學習體系的擴大。做十六歲成年禮更加深家庭親子關係與社會的集體記憶,促進社群的認同。

全臺唯一舉辦七夕十六歲成年禮地區,具地方特色及文化傳承與生活價值意義。此民俗活動具普遍性,全市各區街廟、社區及家戶皆有舉辦。

相關文章

2023-11-10

「梧棲走大轎」和一般民俗活動不同,只在媽祖遶境或進香活動時,各個廟宇回來競跑進廟的儀式;在臺灣地區相當少見,也作為各宮廟競爭的活動。「走大轎」儀式最早的發展區域是梧棲老街區,後來逐漸形成整個梧棲區的祭典儀式,但由於是依附在神明遶境或進香的活動之中,每次走大轎的規模與時間無固定的模式,但此項儀式為全國唯一,具有其特殊性。而早期梧棲街區廟宇扛大轎並無所謂的「踏腳步」,主要就是以走大轎來進行,所謂的走大轎,就是由扛轎子的人,將轎子扛起,然後急速往前奔跑,在廟前或對方轎子前,所有扛轎者向後轉180度,再衝回起步處,有時一組人連續跑了數趟,有時會更換扛轎者,然後繼續奔跑,直到大家願意停止。

2023-11-14

由金門縣黃氏宗親會進行恭迎紫雲始祖守恭公巡安民俗活動,此巡安活動傳承迄今約有百餘年之歷史(始於清宣統元年,1909 年);後再於農曆二月十八日於值年村落黃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而浯島恭迎紫雲始祖初始原僅為五股,後至二十一世紀初期考量人口繁衍之眾,遂區分出第六股(尚義、后壟,金門城)。今紫雲黃氏宗親在金門主要分成六股,獨立的四大股為西園、汶水(後水頭)、金水(前水頭)、汶浦(後浦頭);另有六個小股因經費因素考量合組成二大股,其中一合股是由英坑、東店、官澳所組成,另一合股是由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舊金城)所組成。因此,使得西園、汶水(後水頭)、金水(前水頭)、汶浦(後浦頭)四大股聚落每六年輪值一次,而二合股中的英坑、東店、官澳、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舊金城)等六聚落則每十八年輪值一次;其中之一合股輪值順序為英坑、東店、官澳;另一合股輪值順序為尚義(耍頭)、后壟,金門城則未參與輪祀。

2023-11-13

關於炮炸寒單爺風俗的來由,民間流傳數種說法:一、寒單爺為武財神趙公明,商家以鞭炮迎接寒單爺,期許生意會益發興隆。二、寒單爺為無惡不作的地方惡霸,於元宵節接受炮炸以求「贖罪」,故寒單爺又被稱為流氓神。三、寒單爺為瘟神,人們以鞭炮驅逐之。供奉寒單爺的玄武堂堂主李建智認為,寒單爺應為武財神趙公明。約於民國38年(1949),臺東市民陳培昌、鄭藤、林國德從南部請來了寒單爺、天王君、三太子等三尊神像,供奉於陳培昌家中。寒單爺金身由信徒輪流供奉,並未建立廟宇。民國78年(1989),當年爐主李建智請回家宅供奉,設立「玄武堂」,成立管理委員會,至此寒單爺才有了固定安奉的場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