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閩式建築群

金門縣金城鎮

珠山(薛厝坑、山仔兜)

珠山(薛厝坑、山仔兜)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歷史最悠久的閩式建築群

珠山(薛厝坑、山仔兜)

2023-10-11

珠山聚落發展自元代,開基祖薛貞固世居同安,元至元五年(1345)薛氏因避難渡海至浯洲後,選擇太文山之南、龜山之西居住,將此地命名曰「薛厝坑」。

其子薛成濟移居珠山(雞庵山)之麓、龜山之東,其後繁衍甚眾,聚落中央有大潭,取名曰「龜山兜」,亦稱「山仔兜」,民國初年更名為「珠山」村。在世代開墾孳息、造屋闢田之下,逐漸奠定今日所見聚落規模。

傳統聚落的發展以宗祠與廟宇的興建為重要指標,薛氏家廟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道宮亦建於乾隆年間。聚落分界以家廟為中心,左稱大社,右側為小社。


19世紀中葉後,由於鴉片戰爭及廈門的開港,使得出洋移民頻繁,特以呂宋為珠山人主要僑居地,促成僑匯經濟的蓬勃發展,僑民回饋家鄉,資助了聚落的生計,也興建了許多重要建築物,如下三落、大夫第等;此外,旅外鄉親出錢出力創辦了珠山小學,擔負起下一代的培育工作。

珠山薛氏宗親相當團結,六百多年來,篳路藍縷,在艱辛的環境中逐步發展起來。民國26年(1937)日軍佔金門之後,僑匯中斷,珠山有居民二百七十三人逃至大嶝的「難民所」避難,而留在珠山者又因逢旱季,收成不佳,造成民生的困難。民國38年(1949),國軍進駐金門,初期多以民宅做為國軍部隊的營舍,民國47年(1958)的八二三砲戰,珠山聚落受損相當嚴重,甚至大道公宮也遭砲擊,歷經很長的時間才復原。



建築依山勢而建且群聚林立,呈現集村的聚落景觀,聚落內包含閩南傳統建築、洋樓建築及現代建築等。一般傳統民居外觀特徵多以花崗石人字砌或亂石砌為主,石材亦與金門島西南沿海地質相近,其中具代表性者,如歷史建築薛氏大宗宗祠、珠山大道宮。而洋樓建築則為晚清民國初年因僑匯經濟而從南洋傳進金門之建築類型,如縣定古蹟珠山下三落、歷史建築大夫第、薛永南兄弟大樓、薛芳見洋樓等。 目前聚落主要發展旅遊觀光業,當地的閩式與洋樓建築部分改造為成民宿、展示館或休閒餐飲業,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業者共同合作經營,從而帶動珠山當地的經濟。

相關文章

2023-11-01

平溪老街位於新北市平溪區平溪街,在基隆河流域,平溪的由來-平溪老街舊稱「石底老街」或「石底聚落」,位於平溪車站旁,由於地理位置恰在基隆河上游,水流緩緩而下因此改稱「平溪」。平溪位於新北市之東北區,地處於基隆河之上游,全鄉皆為山是有名的山城,以五分山、平溪三尖及孝子山群最為有名,高度不高在五、六百公尺間。由於基隆河上游貫穿全鄉,在其侵蝕作用與附近切割地形的關係,造成許多的斷層與奇岩,當河水經過而形成許多大小瀑布群,如十分瀑布、嶺腳石窟瀑布、眼鏡洞等瀑布群及壺穴景觀,都是北臺灣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且其境內山勢,由於地球造山運動的推擠,而成為東西面平緩,另一面陡峭的「單面山」。

2023-10-12

金包里慈護宮相傳創建於清嘉慶十四(1809)年,最早由先賢黃士進捐獻廟地,地方士紳募款興築而成。金包里地區媽祖廟舊址位於現廟附近之停車場地區上,所供奉媽祖為現今慈護宮內所供奉之「大媽」。

2023-11-03

菁桐最熱鬧的老街,就在菁桐車站出口處,除了本身是日式木造車站,這裡的特色景點還有全世界唯一天燈造型的「菁桐電子天燈館」建築結合平溪天燈文化的特色,融入當地的地景與天際線,如同一盞祈福的天燈佇立在菁桐老街的尾端,微微的在平溪發光祈福!老街旁有許多的許願竹筒和鐵道迷不可錯過的「鐵道故事館」,有販售木製明信片,可以在此寫上祝福,並蓋上店家提供的特色印章當作紀念喔!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