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第一古廟

嘉義市東區

雙忠廟

雙忠廟

嘉義市東區

嘉義第一古廟

雙忠廟

2023-10-11

「雙忠廟」位於嘉義市東區忠孝路88號,興建於1689年(清康熙28年),相傳是嘉義市(諸羅山)第一所漢人創建的廟宇,故有「諸羅山首廟」之稱 。

奉祀的主神為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的忠臣張巡與許遠 。鄭氏時期臺灣因為兵屯瘴癘流行、水土不服,為安定軍心興建小廟奉祀張巡與許遠二神。清領之後神像才改由里民奉祀,於1689年(清康熙28年)正式建廟。1709年(清康熙48年)由參將張國、守備黃元驤重建廟殿 ,並增祀張巡夫人、部將雷萬春、南霽雲和二匹泥馬供兩位元帥使用 ,該廟的名稱也改為「雙忠廟」,俗稱「元帥廟」。

1846年(清道光26年)重修過,今廟仍保留當時重修的石柱。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8月21日,日軍占用雙忠廟。爾後1909年日本曹洞宗佔用雙忠廟為嘉義佈教所,長達15年之久,最後經信徒爭訟討回。1939年(昭和14年)因皇民化運動,雙忠廟神像收入嘉義城隍廟倉庫,匾額也因此大量佚失。二次大戰後,雙忠廟於1947年由仕紳黃文陶等人重建,將廟建築座向改為坐東朝西;於1949年完工,1967年修建拜亭,1978年再次重修 ,2007年興建會客室和倉庫。「雙忠廟」於2015年1月23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雙忠廟」為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為磚木混合構造 ,由入口依次為簷廊與正殿,座向採坐東朝西向,樓層數為單層,面寬三開間。正殿前的簷廊為磨石子地坪,簷廊立有磨石子龍柱,柱上繪有八仙,為羅雹與其工班施作。正殿前簷對看堵為交趾陶龍虎堵,由林添木與陳專友分作。龍邊為雙龍搶珠,虎邊為虎子情深;龍邊裙堵為青獅,虎邊裙堵為白象。兩側頂堵皆以彩繪泥塑裝飾 。正殿裙堵下為石材櫃台腳。正殿明間牆體臺度為磚砌,明間外牆塗抹水泥砂漿。正殿明間入口處設有石獅,其門片為潘麗水1948年所繪的門神彩繪。屋頂為懸山頂形式,屋桁檁突出懸於山牆牆面,屋頂於九二一災後重建,由仰合瓦改為琉璃瓦。屋頂中脊上作福祿壽三仙及雙龍等裝飾 。

相關文章

2023-11-03

東港鎮的延平老街是早期東港的發展重心,兩旁矗立著日據時期興建的巴洛克建築,著重於柱頭及屋頂的花樣裝飾,足以讓人一窺當年繁華興盛的景象。這裡是東港最華的地段,擁有許多的第一稱號,除了早期各行各業在此設立店鋪,有許多「第一家西醫診所」、「第一家教會」、「第一間五金行」等名號外,還有位於豐漁橋頭的「東港製冰廠」更曾經是全鎮第一座的工業化工廠。

2023-10-31

早期載送農具的牛車與載送商旅客的人力拉車都穿梭於街道間,是埔里商業活躍的年代。金合源打鐵店老闆彭進富說,打鐵街不只造就農業與林木業的鐵工具產業,還帶動附近其他產業發展,例如天一、能高、高樂、華國、綠都、南天等戲院都是當時興起的電影娛樂業,甚至存德旅社等旅宿業林立,讓南興街周遭形成商圈,繁華夜生活的景象空前。可惜1970年開始,埔里代工產業沒落,讓歌舞昇平的夜繁華蕭條,1999年再歷經921地震,逐漸褪去過往帶動埔里繁榮的風華。如今的義二路還保有巴洛克式的洋房,異國風味相當濃厚,雖然有些建物斑駁老舊,但仍不失迷人的歷史風采。老街上充滿著日本、美國、義大利、中華等各國料理餐廳,設置「假日行人徒步區」,腳底下踩的是有古早味的地磚。

2023-10-30

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老街商圈,為發揚推廣西螺米食和醬油產業,共同打造「米醬小鎮」為西螺意象,特產「西螺米」、「西螺醬油」及米製相關產品都相當知名,每年舉辦西螺米醬小鎮生活節。 延平老街是西螺早期商業區,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之外,目前仍遺留下不少保存完善的建築物,例如金玉成鐘樓、螺陽齒科,還有之前為「捷發乾記茶莊」,目前已成為西螺旅遊「問路店」的老街文物館(螺陽文教基金會)。懷舊建築、熱情純樸的人文風情、還有各式在地美味小吃及西螺名產伴手禮專賣店,充滿質樸的悠活小鎮…蘊藏不盡的文化精髓都藏在這一幢幢的街屋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