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傳歌謠、泰雅族古調再現

宜蘭縣南澳鄉

泰雅族Lemuhu吟唱

泰雅族Lemuhu吟唱

宜蘭縣南澳鄉

找回失傳歌謠、泰雅族古調再現

泰雅族Lemuhu吟唱

2023-09-18

泰雅音樂文化的呈現,平時呈現在一切生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歡樂之日」。「歡樂之日」在泰雅語稱之(sinqasan na ryax),「sinqasan」(歡樂日)是「pqas」(喜樂)之衍生詞,「pqas」(喜樂)是一個詞幹。「sinqasan」(歡樂日)會呈現「qwas na kinbkisan Tayal」(泰雅族祖先的歌),也會呈現「qqaya kryanan lubuw na Tayal」(泰雅族的器樂),也會呈現「ppizyuy na Tayal」(泰雅族的舞蹈)。

宜蘭地區原住民傳統音樂的普查,主要是以泰雅族為主,泰雅族雖然傳統歌謠不多,有些研究者一致認為,無論是音階、曲調、音高、節奏,的確簡單,仍就保持原始性。就傳統「朗誦古調」與「一般性部落歌謠」在演唱形式、稱呼法、歌唱內容、吟唱內容和音樂組織結構上,有豐富的表現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06

頭髮舞為雅美族獨有,其藝術價值已獲肯定。除日治時期文獻外,臺灣光復後有蔡麗華(1985),李天民(1996),林子晴、胡正恆(2005),郭俞君(2007),呂鈺秀(2009),錢善華(2010)等之研究。林子晴、胡正恆(2005)的研究指出頭髮舞有一個製造最高潮之舞蹈樂段,以四分音符重音的不規則出現,製造類似變態拍子的效果。

2023-11-13

目前小林的平埔祭典,主要以農曆九月十五日太祖夜祭為主,農曆三月十五日的禁向,已停止舉辦。小林夜祭,為大武壠社歲時最重要的信仰儀式,立向竹、獻祭及牽戲為其祭典核心,具有傳統性與獨特性,顯映大武壠社的風俗習性。每逢農曆九月十五日清晨族人即上山砍向竹,並合力製作公廨中的各項器物,如向竹、向笴、三色布、頭圈、竹刀等「換新」並祭拜。下午,族人攜帶肉、酒、米買(糯米作成)、檳榔、香煙等祭品至公廨祭祀太祖,祭祀完後將祭品擺放在另一廣場,讓參與族人一起分享共食,夜間則進行公祭與牽戲(曲)。

2023-09-26

祭祀城隍的由來已久,相傳源起於周禮的八臘之祭。最早祭祀時原是水庸神,「水隍也,庸則城也」,水庸就是「城隍」,也就是保護城的神祇。古代祭「水庸」,即祭「城隍」,是一種人為建築物的自然神,南北朝時代,城隍變成一種福善禍惡,有求必應的神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