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

嘉義市西區

毫芒雕刻

毫芒雕刻

嘉義市西區

傳統工藝

毫芒雕刻

2023-09-18


「毫芒雕刻」又稱「微雕」,是在細小的材質上,如米粒、貝殼、象牙、龜殼、珊瑚、鱗片等材質上,雕刻出微細肉眼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圖案,故有:「芥子中藏大千世界,芒雕中見千古絕技」的說法。


中國發現最早的毫芒雕刻,見於殷墟中刻於龜殼的甲骨文。當時龜殼上以極小字體記載藥方、占卜和帳目等資料;戰國時代則發現在寬僅0.9cm、長15cm的竹簡上寫了20多個字,可說是東方微書文化的先驅。到了宋朝,毫芒雕刻才開始走向藝術創作,工匠以玉石、果殼、牛骨、象牙為材質,雕刻人物、動物、山水景物等,成為文人雅士收藏把玩的藝術品。明清時期,毫芒工藝臻至顛峰。





根據記載,明人王叔遠的「核舟記」,在4cm長、2cm多高的核桃上雕作一艘船,船上乘客神態生動、衣著細緻,船體架構巨細靡遺,船底還刻有蘇軾的《赤壁賦》,製作之精巧可見一斑。


之後清乾隆皇帝的工匠陳祖章也仿作一枚《橄欖核舟》,現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毫芒雕刻」技藝保存者蕭武龍1948年出生於嘉義市。1980年受臺灣毫芒雕刻名家樓永譽老師啟蒙,1989年師事李奇茂、歐豪年教授習畫,1993年受蘇俊夫老師親授交趾陶釉藥。同年成立蕭武龍交趾陶工作室,蕭武龍為國內少數的芒雕專家,投入毫芒雕刻數十年,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民族工藝雕刻類三等獎及傳統工藝獎等 。

相關文章

2023-11-01

黃呈豐先生是彰化縣線西鄉永安製鼓工藝社的製鼓師傅,他具有豐富的製鼓經驗和技巧。他精通製鼓的各個過程,包括選皮、削毛、鑿洞、穿麻繩、拉鼓皮、曬皮、調音、封皮、裁型、拋光、上漆等,每一道程序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和專業技能。

2023-11-10

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到日治時代,日人禁止民間奉祀神明及宗教活動,更監視小西天來台第四代傳人吳武貢行動,不准其雕刻神像,吳家頓失所依生計來源,但,吳武貢私下偷偷把技藝口傳給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吳清波,小小稚齡吳清波在一刀一鑿中默默繼承祖業,三十歲時父親面授整套命理、符咒儀式大法後始真正出師。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返回頂端